張柔怒喝道:“你大膽!”說著便將手中之刀直往宗正劈去。
寒冷的刀光在宗正臉上閃過,宗正紋絲不動,眼睛亦不眨一下。
“住手!”忽必烈推開擋在身前的董文炳和張禧,厲聲喊道。
刀鋒在宗正的頭頂頓住,只差幾寸便要碰著宗正的額頭,張柔被宗正的氣勢鎮住,心中暗自佩服。
就算忽必烈不及時喊住,張柔亦是不會劈下去的,他只是要試一試宗正而已,然,機智的宗正早已看穿一切。
宗正方才故意言辭鋒利地說要取忽必烈性命,無非就是要逼這些激動的老將對自己出手,只有這些老將出手了,自己再行解釋,他們才會心懷內疚,才會放下心中的戒備。
劉秉忠對宗正刀斧加身而無所避的勇氣深深佩服,當他聽到宗正提到要忽必烈一命時,眼中並無緊張惶恐之意,因為他已經清楚了宗正大抵的意思。
忽必烈及時命人住手,那是因為,他很清楚,宗正絕不會真的想要自己性命,若是宗正欲取自己性命,則何必兩次救下自己,這不是明顯相悖嗎?
宗正猜準了所有人地心思,他知道劉秉忠和忽必烈定然不會激動,但是董文炳等幾位老將出於忠心護主的考慮,定然會出手相護,如此,便會在所有的心裡埋下一陣愧疚,趁著眾人愧疚之際,對扶靈進行解釋,自然事半功倍。
張柔收起手中的刀,在忽必烈眼神示意下,董文炳等人亦緩緩收起手中的武器。
“梅少俠,我代眾將給你賠個不是。”說著便向宗正鞠了一躬以示歉意。
宗正知道自己的計策已經湊效,便客氣道:“大王無需如此,是我未有解釋清楚,以致造成誤會。”
“還請梅少俠仔細說道說道本王之命,你打算如何借法?”忽必烈起身詢問道,
宗正聽著忽必烈‘借命’說辭,便知曉忽必烈已經大抵猜到自己的用意,便不再打啞謎,如實地回道:“大王果然英明睿智,沒錯,所謂扶靈實際上是借大王一命,來個瞞天過海、暗度陳倉之計。”
張柔、董文炳等四位老將自然不知道宗正何意,董文炳最為坦率直白,便頭一個忍不住問道:“請梅少俠說得仔細些。”
宗正則繼續說道:“我已經設好一個局,只要讓那幫殺手親眼看到大王死去,那麼,我們則以扶送大王靈柩北歸為幌子,不僅可以讓那幫殺手徹底死心,還不致於被他們發現大王分兵的計策,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大王的對頭放下警惕,從而讓突襲之效更佳。”
張柔等四將聽聞宗正所言,不禁點頭稱讚。
劉秉忠望著宗正,那種好奇而又欽佩的眼神透著眼中犀利的光芒散射開來,他想不到宗正一個扶靈之計卻能起到一舉三得之效,當真厲害。
忽必烈雖未有明顯稱讚之舉,心中早已對宗正計謀有了評判。
就大體而言,眾人心知肚明,計是絕妙之計,只是不乏漏洞。
張柔心細,最先發聲道:“老夫謀兵數十載,不得不說,梅少俠此計的確是妙計,只是當中關鍵之處恐怕還需明示,其一,如何讓那幫殺手親眼看到大王死去;其二,如何讓那幫刺客信服大王的死去而無所懷疑;其三,一旦宣佈大王之死,勢必會影響之前商量的和談一計,因為,宋軍若是得知大王逝去的訊息,必定會在和談條款上步步緊逼,加緊確定和談條款,這樣就很不利我軍在時間上的靈活調配。”
張柔所言正是在場所有人慾問之言,眾人皆望著宗正,期待著給一個圓寰的說法。
宗正並未先作回答,而是誇獎張柔將軍道:“張柔將軍不愧是軍中德高望重的老將,一言便將此計的三個關鍵之處道明,不錯,此計能否成功,最關鍵之處也在於此。”
張柔之前對宗正冒昧動武,如今被宗正一誇倒是有些不自在,心中泛起一陣愧意。
此時,宗正吊了一番眾將胃口,眾人心中早就難耐,宗正見著進一步解釋的時機已到,便繼續解釋道:“所以,大王不僅要死在那幫殺手眼皮底下,還要死在宋軍手裡,而且,不光是大王要死,還必須再死一個軍中德高望重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