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的春尾,錢書生的茶莊在白鶴觀鎮開起來了。農廬專程前去賀喜。
一月之後的一天上午,錢書生領著一位外地客商來到雲霧山茶坊。這讓人感到意外。
農廬連忙上前打招呼:“有請二位,快請坐!”
錢書生介紹:“這位是從山西過來的韓之楠先生,他是我多年的好友。”
巫青禮貌地說:“歡迎歡迎,先生一路車馬勞頓,辛苦了。”
韓之楠與農廬夫妻相互寒暄,然後說明來意:這次是過來看看,談談茶葉生意。
“請先生品茶!”巫青遞上一杯熱茶,又說道:“那好啊,如果先生有什麼要求儘管提,不用客氣,我們會盡量滿足的。”
農廬接著說:“可以先看貨,價錢嘛都好說。”
錢書生介紹:“天心茶系列產品是上等貨,銷路好,蠻受顧客喜愛的。”
“這個我略知一二。”看來,韓之楠瞭解過產品。
錢書生又說:“我記得陸羽在《茶經》中對好茶的判斷有兩個標準:一是生於石,二是生於野。他寫書時還來過我們這裡呢。”
巫青對茶樹的生長環境作了具體說明:海拔不高不低,群山環抱,茶樹多分佈於山腳、山腰間,峽谷中有蕙蘭、山花,有四季長青的百歲楠樹相伴生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紅砂岩風化的土壤,肥沃疏鬆,等等。
確實如此,陸羽在《茶經》上講,“野者上,園者下。”茶生“陽崖陰林者上”。
茶樹在這樣的環境生長必然繁茂幽香,品質獨特。天心茶不僅符合上述兩個必備要素,同時它還有一條小河潺潺流淌,使茶有了自然的神韻。
“你們是如何採茶製茶的?”
韓之楠開始發問,可能有些疑惑,這是正常的,畢竟不是很瞭解。
農廬如數家珍:“每年清明前數日至穀雨間採茶,標準為一芽,一、二葉,求其鮮葉細嫩、勻齊、純淨,不帶魚葉、老葉。經殺青、炒二青、悶堆、揀剔和炒乾等工序。其中悶堆是形成天心毛尖特有品質的重要工序,促其色澤黃變。”
韓之楠喝著茶,點頭稱是。
巫青進一步描述:“製作好的茶,內質清香持久,葉底嫩黃勻稱;沖泡後湯色綠黃明亮,滋味醇厚甘涼。其妙處在於清涼與蘭草香味的高度契合。”
聽了介紹,韓之楠似乎還有未解開的疙瘩,便詢問:“你們如何保證茶品,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巫青解釋說:“我們在鮮葉採摘、幹茶製作上做到嚴、細、精。鮮葉採摘細嫩、新鮮、勻齊、純淨,在清明前後十五天採摘,採摘標準是一葉一心。前面已經說了,製作工藝大致有五大環節,確保產品精製後的質量。這樣製作出來的茶,色澤谷黃,白毫滿披,蘭草香味持久。”
聽到這裡,已是“未飲人先醉”了。這一套流程下來,就剩下如何沖泡了。
果然,韓之楠繼續抓住問題不放:“那在沖泡上,有沒有什麼特別講究?”
巫青耐心地答覆:“正如先生所言,天心茶的妙處在於:水不開它就不沉,它的香味就不出。最佳為泉水沖泡方得真味。沖泡時,第一杯當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時,其香味即沁入心脾。另外,如果用正宗沙壺茶具沖泡毛尖,品時會更得其味,且韻味綿長。”
錢書生也來了勁,說了一句蘇東坡的詩打趣:“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仍作洩時聲。”
韓之楠這時才放鬆下來,哈哈大笑:“還是你有才。”隨後又補充道:“按照你們剛才講的,我基本清楚了,說明你們是行家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