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喝了天心岩綠毛尖之後,汪秀才就放在心上了。後來,農廬夫妻開茶坊的事,他也有所耳聞。這幾天,汪秀才手上的事情不多,準備去一趟縣城,一來看看茶坊現在做的怎麼樣,二來可以與他倆品茶論道,這也是他多年的雅好。
天心茶確實打動了汪秀才,因此寫過一篇短文,曰:“山舊產茶,故曰青溪水,天心茶。”他說的是,天心岩綠如果用青溪水沖泡,那茶就更佳了。同時,他對天鹿禪寺的靈秀景色大加讚賞:“吾著腳名山多矣,未有秀邃如天鹿者。盍因峰為牆,因水為池,因巖為室,因隘為門戶。”這是說,此乃絕勝之地,是出好茶的地方。
汪秀才喜遊歷,曾與天鹿禪寺和尚品鑑茶葉時談到:天心茶之所以品質超群,與茶樹生長的小環境、小氣候密不可分。一是山岩通紅,綠樹環繞,碧流清幽;二是與佛教聖地“天鹿禪寺”有關。
傳說古時山上有許多麋鹿,留下大量鹿疃,天鹿禪寺因之興起。此地蘭香幽谷,鳥鳴空山,清溪山腳轉,白雲山頂纏。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沒,嗷嗷而歌,天鹿禪寺因此得名。據寺廟碑文記載,寺廟種茶始於唐朝或更早。因山上有野生茶樹,僧人發現後便進行移栽,並逐漸被當地山民效仿。
天心茶與天鹿禪寺可謂天造地設。天心岩上有幾株楠樹,每至春深時節,就散發出幽幽清香,守護著這片大小茶山。當地人講,沒有楠樹,茶就不香了。每當節氣來臨,一些山民就去放爆竹,以祈禱茶樹永固,茶香綿延。茶,早已融入其中,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
現在看來,農廬夫妻不僅與汪秀才有了一面之緣,得以相識相知,當時送的天心茶也起到了某種促進作用,至少可以說,那茶確確實實令他喜愛,打動了他,這才會有品鑑撰文之事。
這天上午,汪秀才出了門,興致頗高地來到茶坊。
農廬一見,甚感驚訝:“歡迎歡迎,先生有請!”
自從農廬夫妻拜訪汪秀才後,時光匆匆,一別數載,但那份真摯的茶情都在彼此心裡擱著。機緣一到,便會散發清香。
“客人不少嘛,看來生意不錯。”汪秀才掃了一眼茶廳後說。
“還好,先生這邊請!”農廬知道汪秀才喜歡清靜的品茶習慣,就把他帶到裡屋一間雅座裡。
“先生請坐!”農廬連忙說。
汪秀才落座,看看室內四周環境,說道:“這位置不錯。”
聽了汪秀才的誇獎。農廬有點不好意思,說:“還行吧。”
巫青聞訊後,連忙過來打招呼,並作揖狀地說:“小女子問候先生!”說完就去泡茶。
農廬不知如何與汪秀才交談,就直說:“我們本想專程邀請您的,又怕打擾先生。”
汪秀才笑笑:“我是不請自來。”
農廬也跟著笑起來。這與他們上次剛見面時相比,氣氛融洽多了。
巫青已泡好了茶,恭恭敬敬地遞上茶杯,說:“請先生品茶!”
汪秀才先是聞了聞香,然後抿了一小口,問道:“這是什麼茶?”
“這是我家的茶祖茶。”巫青說。
“我是第一次聽說,這茶祖茶是何來歷?”汪秀才有疑問。
巫青說:“我家茶祖茶一般只作為祭拜茶祖樹時所用,今天先生是貴客,就拿出來請您品賞!”
喝了幾口,汪秀才大加讚賞:“色香味姿融為一體,是為佳茗。”
“謝謝先生誇獎!”巫青說,見機會難得,便請教道:“這該如何判斷?”
汪秀才拉開話匣子:“之所以稱為佳茗,不外乎內在與外在兩大因素。這內在嘛由香與味生成,外在嘛由色與姿構成。”
“這兩個因素具體如何理解?”巫青問。
汪秀才娓娓道來:“先看內在因素。何為香?茶香是基本的,但不同茶香有層次與境界上的差異。”
“什麼差異?”巫青又問道。
“不難發現,茶香有三個層次:聞著香、喝著香和喝後幽香綿長。茶藝上就有聞香這個步驟。大多數茶葉是可以做到前兩者的,但喝後幽香綿長者就少了。”汪秀才不愧是茶學響噹噹的人物。
這是說,茶的味道在這最後的清香中得到提升,不僅使人與茶融為一體,而且還可以獲得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