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濟堂”茶學講習所這一大舉動,在南頤縣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農天一成為了焦點人物。
農天一革故鼎新,氣度不凡,他採用新式教學方式,這有別於以往的舊式刻板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在南頤縣還是頭一回。尤其是將茶學、棋學融入其中,可謂別開生面。
農天一說,開民智,啟茶事,教棋藝,善莫大焉。
農天一安排妻子汪紫薇和妹妹農天琴負責學堂的日常教學及管理工作。農天一自我加壓,他既要忙於茶事,還要管理好學堂,教好學生,擔子不輕!
起初,汪秀才見他們忙不過來,偶爾也會來幫忙,巫青也時常跟進教學任務,所以學堂自開辦以後,教學進展十分順利,深得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三濟堂”講習所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和信任,那麼,這招收學生也就順當多了。隨後,又有家長領著自己的孩子到“三濟堂”茶學講習所報名,目前已有10餘名學生呢。
這時,農天一站在課堂上,正在給學生講解茶學知識。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談:
在製茶過程中,透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那麼黃茶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他講解的一個重點內容。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幹,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下面是黑茶的產生過程: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徵黑茶,產地有限……”
還有白茶的產生: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採摘而成的茶,與後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白茶最初是指幹茶表面密佈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結合實際,他談到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明朝。在茶葉製造過程中,發現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
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餘閒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到了20世紀20年代,印度將茶葉切碎加工而成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製紅碎茶。
擇其要者而言,他又講到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是紅茶製法,再按綠茶製法,從而形成了青茶製法。青茶的起源於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創制。
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巖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他順帶給同學們講到從素茶到花茶的加工過程: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北宋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
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嶽《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製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製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近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玳、珠蘭等。
“三濟堂”茶學講習所的學生,聽完農天一關於茶學的系統講解,受益匪淺,直呼“農先生學富五車,茶學響噹噹!”
汪紫薇和農天琴都愛聽農天一講課,她們說,他講起課來,使人身臨其境,既簡潔又生動,非常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