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久了,登山探幽,便成為一種習慣。
南頤縣有座山,叫太平頂,堪稱“寰中絕勝”。因山上有百口井,又名百井山,有古蹟遺存和古老傳說,為一大自然人文景觀。
深秋時節,農天一和白龍傑向太平頂進發。
繞山路上行,路愈崎嶇,坡愈陡,山石風化更甚。忽見前方房舍隱隱約約,清光橫穿松林,不覺喜出望外。過一山峰,碧幽幽的,路少轉,房舍似乎更遠了。
真是看山近,走山遠。少頃,山峰盡退,視野漸漸開闊,石牆黛瓦的農家小院置於前。於是他倆上前打招呼,徵得主人同意,他倆像散了架似的,歪歪倒倒地落於農家院內。主人好客,盛情款待了他倆。此時,他倆一邊品嚐香噴噴的農家飯菜,一邊聽主人繪聲繪色地講述百井山上的“娘娘池”、“將軍墳”和“太平寺”等古老傳說,將他們帶入那神奇夢幻的仙境。
此時,他倆來到山頂,林木繁茂,松枝綠得發亮,未沾染一點塵埃,頗具原始風貌。陽光在蒼翠蔥鬱的樹葉間,始終能找到空隙,直洩而下,如泉流一般晶瑩透徹。正是這些光影讓林莽更顯幽暗,景象也變得影影綽綽。
沿著久無路人踏足的山徑,在“不見天日”的林中走著,唯聞山鳥的鳴叫如同靈光乍現,間或響起翠笛,迴盪在悠遠的空濛裡。山風過處,密遮的樹葉簌簌的分開,露出藍寶石似的天空,雲就像是棉絮做成的,輕悠悠浮過天際。
站在千米高峰之巔,井口邊清清泉水自井底汩汩冒出,真是不可思議。傳說中的“娘娘梳妝檯”宛如昨,三棵高大的迎客松經歷無數春秋,依然挺拔,似乎在向人訴說著將軍與娘娘悽美的愛情故事。懸崖邊青藤垂落,珍奇的白皮松默然挺立,彷彿是那欲載娘娘羽化而去的仙鶴,也像有所期待,難以割捨。
相傳,很古的時候,白水河裡有條仙魚,經過千年修煉,成了一個美麗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到百井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正巧碰見一個採花的青年,名叫陳海,兩人一見鍾情。
魚仙掏出茶籽,贈送給陳海,私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魚仙就前來和陳海成親。魚仙走後,陳海就將茶籽種在百井山山頂上。
第二年春天,茶籽發芽了,魚仙出現了,兩人成親之後,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
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瀰漫,籠罩了百井山山頂,滋潤著茶苗,茶樹越長越旺。魚仙生下一兒一女,每年採茶製茶,生活倒也幸福美滿。
但好景不長,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
河神下令,不得已,魚仙立即回宮。天命難違,無奈何,魚仙只得忍痛離去。
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百井山,滋潤茶樹。
陳海一生種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魚仙,最終投入山上的一口古井而逝。
後人因陳海種茶有功,稱他為“雲霧禪師”。百井山雲霧茶因此世代相傳,綿綿不絕。
農天一說,太平頂九株茶據說是陳海親手所植,有“仙茶”之稱。
白龍傑笑道,於是就成了專供皇帝祭祀和飲用的專用茶了。
流連山頂絕勝,純淨而幽秘,清新空氣使人沉醉。婉轉於遠古遺存,不禁使農天一發思古之幽情:古時部落一般有“佔山為王”之說,山與水必須兼得,方能長期生存。百井山恰恰具備這兩大要素。它雄踞荊山中部,沮水就在山腳下,可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應該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戰略要地。也許楚人的先祖就曾在這裡墾荒開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些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在遠離了喧囂之後,他們在驚歎之餘,大自然賦予了更多的風物、神奇和未解之謎,也包含了一種敬畏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