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一深愛著故土的山山水水,這些遺存的古城牆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傳奇,所以他也愛翻閱歷史書籍,從中尋找丟失的故事和記憶。
以前人們常說,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就勝過緊固的城防,農天一說,這是典型的書呆子說法。
農天一舉例說明:楚國人曾把都成建在地勢險峻、荊棘叢生的高山上,安全無虞,得到詩人的讚美;莒國以防備簡陋而自詡,結果敵至國亡,成為歷史上的笑柄。建邦立國,讓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總是要藉助於深溝高牆做安全的保障。
南頤縣雖數次搬遷,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累陷狼狽,又多次重振,堪稱奇蹟。
在不遠處山頭上,有一座巍峨險峻的石門寺,這裡曾經做過臨時縣城。所以農天一早就想一睹真容。
這時,他孤身一人走進了石門寺,只見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東西配殿、鐘樓、鼓樓、墓塔林等建築,山門依巨石而生,故名“石門寺”。
石門右側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因此,人們又稱石門寺為“玉泉寺”。
石門寺以較其他寺廟獨有的特色,而遠近聞名:
寺院不倚山而面山;石門不朝南而朝東;寺門由天然巨石構成;門旁有泉,大幹不枯。石門寺周圍青松綠竹環繞,山澗溪流淙淙。其中,溪曰“煮茗溪”,石曰“賽詩臺”,松曰“松風閣”。
清代的石門寺即使是山深月斜,霜鼓不起之時,也能聞到幾縷茶香。石門寺不僅有文物古蹟,也有古代名士隱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遺蹟。
農天一收穫頗豐。
從石門寺回來,農天一就與其母談起石門寺絕妙的風光,包括石門禪茶。
此時,巫青正在與兒子農天一講茶:歷史上有以喝茶聞名的唐代文人盧仝,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經演變成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他曾對飲茶的妙處作過淋漓盡致的描寫:
“一碗喉嚨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學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脅習習清風生。”
唐代醫學家曾經提出:“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高度評價了茶的保健作用。
聽到這裡,廬加重語氣說道:茶被人視為延年益壽之品,尊為國飲,很多人喝茶,卻不知黃茶,也不清楚黃茶的功效。
其實,黃茶恰恰是我國特產茶類,生產歷史悠久,唐朝時就成為貢品,黃茶也有不少當家品種,隸屬中國名茶行列。
緊接著,農廬又講到黃茶製作技巧: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也稱為“悶黃”。黃茶在悶堆過程中微生物滋生是隨著悶堆時間延長而增加的。
據現代醫學顯示,特別是酵母菌、黑曲酶、根酶等這幾種微生物大量滋生,會給黃茶悶堆增加多種胞外酶,酵母菌大量滋生中能產生脂肪酶、蔗糖酶、乳糖酶等,這些酶類能分解大分子糖類物質和粗脂肪成為小分子物質醇、醛、有機酸、二氧化碳等。
正是由於黃茶中富含這些消化酶,對脾胃很有好處,因此對於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懶動肥胖等症狀,都可飲而化之。
巫青接著說:這一獨特工藝,使得黃茶茶性溫和、香味鮮醇、刺激性弱,在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降血糖、控制血壓,降膽固醇方面比綠茶強。且茶湯由原本的苦澀味轉為清醇滋味,並呈現金黃色,形成了黃茶獨特品質特徵——“黃葉黃湯”。
黃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此外,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