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一生多磨難,沉浮起落笑談中。
中國古代文學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蘇東坡,從茶文化的故鄉四川走出去後,當官、飲茶、作詩、作畫,一路流離,與其他宋代文人一道,把茶文化推向高峰。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蘇軾喝茶、愛茶,與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筆記》中的《論茶》一則介紹,茶可除煩去膩,用茶漱口,能使牙齒堅密。而民間所傳蘇軾不僅用茶治好了文彥博的痢疾,更維護了大宋的體面。
相傳有一年,北宋皇帝過生日,遼國派遣特使來祝賀,蘇軾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彥博當時已至耄耋之年,作為宋朝的名臣,文彥博曾在宋遼戰爭中打退遼兵無數,成為遼國既敬又怕的人物。
這時,遼國特使提出要夜訪文彥博,蘇軾陪同其前往。
於是蘇東坡陪同文潞公到了太師府,當他們到了太師府時,文彥博卻面帶難色地把蘇東坡叫到一邊,悄聲說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廁所,只怕在飲宴中有失體統。”
“潞公儘管以茶代酒,我帶有太皇太后賞我的龍團,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東坡小聲地勸慰了一番,就緩步到廚下吩咐去了。
擺開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遼國特使見文彥博面容清癯,鬚髮皓然,不禁嘆道:“久仰潞公大名,百聞不如一見,潞公鶴髮童顏,何異當年,貴國神人真多哇!”
“豈敢、豈敢,特使過獎了,老朽年事已高,不勝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還望特使不要怪罪。”文彥博舉起茶杯說道。
賓主一直暢飲至夜半,方才盡歡而散。
酒席上,文彥博始終端坐,沒有上一次廁所,其禮儀完全維護了大宋朝廷的體面。
事後,文彥博心中不解,陪客飲茶,本只想稍坐,但他感覺今夜的茶葉特別芳香,好象正對自己的口味,呷了幾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後,腸胃竟乖巧起來。他初始擔心的痢疾,一點影兒也沒冒上來。
這陪客喝茶,竟然意外地治好了痢疾,他不明其中的奧妙,為此,文彥博便特意拜訪蘇東坡,問是怎麼一回事。
“請潞公不要掛在心上,本是小事一樁呀!”東坡風趣地笑著,順手從案几上遞過一杯茶,請他慢慢品嚐。
文彥博呷了幾口,咋咋舌,道:“這茶味與昨夜的一個樣。特別芳香,很是解乏爽神,腸胃舒服,不愧是太皇太后所賜的龍團呀。”
“請潞公莫要見怪於我,你昨天所飲不是龍團,我說龍團,是為了吊你的胃口。這是薑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薑細顆,用新汲水濃煎出來的。昨夜,你的廚子就學會了這手藝。”東坡說出真相。
“哦,沒想到茶也成了世上良藥!蘇學士治好了我的痢疾,我應感謝才對,豈有怪罪之理。”文彥博折服了,不斷地點頭感嘆。
蘇東坡哈哈一笑,說道:“去年有一位鄉人,傳授給我的這個藥方。說是姜屬熱,能溫腸胃,茶屬涼,能去火解毒。這一涼一熱,能調平陰陽,飲它無病則防病,有病則治病,家人用它,很是靈驗,所以才請潞公一試。”
文彥博聽後,佩服不已。
薑茶,價廉物美,還有防病療病的良效,而蘇東坡又樂於向朋友們介紹,所以不久,汴京的市井中,薑茶便廣為流行起來。人們為了記住它的由來,特意給它取了個雅名,就叫“東坡茶”。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州一箇中產家庭,父親蘇洵是一個有才華卻考試總是不中舉的人,於是在家專心寫作並輔導兒子蘇軾和蘇轍做學問。
蘇軾20歲那年,蘇洵帶著他和蘇轍離川赴京趕考,一篇《邢賞忠厚之至論》的策論題,驚豔了主考官歐陽修,小試官梅堯臣。歐陽修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當然,蘇東坡除了是個大文豪以外,更有美食家之稱,現在被流傳甚廣的東坡肉,正是出自蘇軾之手。
元豐八年,東坡從黃州復出,元祐四年被調往杭州任太守,其間東坡指揮民眾疏浚西湖、修建湖堤,杭州百姓感其恩德,送來了豬肉和酒。
東坡給廚工批了個條子:“酒肉一起送”給那些修浚西湖的民工。結果,廚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燒”,用美酒將豬肉燒得紅香酥爛,香飄西湖,令人垂涎欲滴。
經過幾番錘鍊發展,這道紅燒肉終成正果,之後,在汴京的市井中,薑茶便廣為流行起來。人們為了記住它的由來,特意給它取了個雅名,就叫“東坡茶”。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幾經沉浮,但他始終秉持曠達胸懷,笑看風雲,坦然面對坎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橫生樂趣,消解苦痛,從而成就了他千古一人的美名。
君子寬以待人。這個“寬”,有寬容,有寬和,有寬厚,有寬宏和大度。在人際交往中,蘇軾均以茶性與茶道對之。
蘇軾年輕時有一個朋友,叫章惇。這個人後來當了宰相,執掌大權。他當政時,把蘇軾發配到嶺南,後又再貶到海南島。
對於這樣一個幾乎將自己置於死地的人,蘇軾以大海般的寬闊胸懷寬恕了他。當蘇軾遇赦北歸的時候,章惇卻倒了黴,被貶到嶺南的雷州半島。
當蘇軾聽到章惇被放逐誒對訊息,他在給人的信中說: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後好幾天都很驚歎。這麼大年紀寄跡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海康一帶雖然偏遠,但無瘴氣,望以此開導他的老母親。蘇軾還對章惇的兒子說,過去的不愉快再提它也沒有益處,多想想以後吧。
蘇軾的寬厚和大度,不僅是一種待人的態度,而且還是一種胸襟、一種境界。這正蘊含博大精深的茶道。
蘇軾喜歡喝茶,當時的紫砂茶壺很小,喝了一壺又一壺,很費事。蘇軾就想做一把大茶壺,因此買來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幾個月,也沒做成一把像樣的茶壺。
一天夜裡,小書僮打著燈籠來請蘇東坡去吃夜點心。蘇軾看著燈籠計上心來,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把燈籠壺呢?就這樣肚皮大大的燈籠壺做出來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於是搓條泥巴,這頭搭那頭,就像房屋上頭的梁,燒製出來後,蘇東坡提著“梁”,於是就取名“提樑壺”。
為了紀念這位大文人,後人就把這種提樑式的壺稱為“東坡提樑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