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八十八章 臨龍山之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八章 臨龍山之巔

今冬閒時,農天一與白龍傑繼續訪茶事。他倆沿溪邊彎過一道坎,再爬一面坡,一塊平展展的山地,就在眼前鋪開,石龍村的一戶農家就落在山腳下。

遠遠地,農天一就看見門前一棵古柏綠蔥蔥的,把守院落,像一把巨傘擋住火辣的陽光。幾株櫻桃樹繞著石壘的院牆,將枝頭伸出空靈的院外。青磚,黑瓦,青石鋪路,直抵院內。

綠苔黑底流光的色澤漫上去,加深了底色,分明積累了厚重的光陰。白灰粉刷的牆面,有幾條雨水沖刷過的痕跡,如老年斑拓印在上面。

內院左側,碼著齊人高的木柴垛,劈柴已有些微灰暗,紛落著薄薄的塵土,透著陳舊的傷痕。在右側閃著油黃光亮的柴垛,有兩三米長,如一條木質長城緊挨著牆體,使屋面顯得更加厚實,穩健。這應是不久新劈的木柴,因為有一股久別的木香撲鼻而來。

農天一仔細端詳,柴垛更像一幅抽象派畫稿:線條流暢,自然伸展,凸凹有度,粗細勻稱的思路,如一幅生活中不經意的藝術品。

這家主人的辛勞,手藝的精緻,以及對過日子積攢的用心,可見一斑。

白龍傑說,柴火碼的真是講究。

老人家笑著迎出門,與他們打招呼。看他倆站在柴垛邊指手畫腳,老人家像懂他們的心思,手指著乾柴垛說:鄉下人過日子,有柴心不慌。隨後就招呼他倆落座。

院內不大,長方形佈局,緊湊,簡潔,四周是一些幹農活的必備物件。一些斑駁的光藉著樹葉過濾下來,形成陰陽的地表,微風顫動的剖面忽明忽暗。

在屋角,零星堆著一些茅草和細長的柴禾,定是為煮飯、燒水做引火用的,足見主人的精打細算。

來到偏房,土灶旁散落著幾根粗實的乾柴,有斧傷的裂紋一直延伸至尾部,落在上面的黑灰正好蓋住一個褐紅色的木結芯。灶火熄著,燒盡的木灰顯然還殘留著溫暖。鄉下的炊飲總是保持著最古老的的習俗,這天然的法則並且頑強地延續著。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人盡其力,地盡其糧,一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閒談中,老人家講,到了寒冬臘月,還是習慣烤火壠。山裡有的是木柴,鄉下人冬天取暖,就是在一間屋中間用磚或者石頭圍成一個火壠(如果是講究的人家,還請石匠打成石條或者圓形的石圈圍成火壠),裡面放上木柴,點燃後,熊熊烈火就迸發出來,一家人圍在火塘邊烤火、商量家事、孩子們聽大人們講故事……這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候。

每當冬天的夜晚或者大雪封山之時,一家人就圍在火壠邊,享受天倫之樂。因此,鄉下有一句俗話:五黃六月不站人家的上風,寒冬臘月不佔人家的火壠。

如今鄉下的火壠有一些變化,有的將鐵皮彎成個鐵圈,再支上鐵架,引山泉水煮茶,清香四溢;燉湯,則臘貨、乾貨盡有,文火慢熬,原汁原味,吃起來特別香。說話的間隙,老人家黢黑的臉龐上,綻開一種滿足的笑容。生活原本就應該這麼簡單。

一把石斧停頓在柴垛旁,顯得格格不入。不遠處脫落著星星點點的鋸末,混入鬆軟的泥土裡。偶爾土雞覓食外出,偶爾野外濃郁的芳草味道隨風來襲。遠山青翠欲滴,間或幾聲鳥鳴落入懷中。他們坐在石圍的山民小院,歇腳飲茶,談天說地,竟然忘了歸途。

這位老者說,村子外不遠處,有一座龍山寺,建立於一座孤立的小山頂之尖上,極為險峻,佔地面積約一千餘平方米,整體建築成前方後圓型,全部系當地的青石塊壘砌而成。

山寺坐南朝北,地勢險要,需爬上十多級石階才到達正門。石階和門邊就是懸崖峭壁,門框皆是由厚重的大塊石頭組成。他倆走上石階盡頭,可見石牆根部有一洞,方圓不足一米,趴下身子可看見牆裡面的雜草和荊棘。

從正門走進龍山寺,青石壁立,主體結構後圓前方,牆最高處約六米,最矮處已然是平地。內有一“龍山”石刻碑,石碑上刻“龍山八景”,和數塊功德碑一起鑲嵌於石牆之中。

寺後門前,是接近九十度的石階,一直蜿蜒至山腳,奇險無比。上山時,他倆需手腳並用,當地人稱之為“百步梯”。縱觀寺廟全域性,左右都是峭壁,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建造者可謂用心良苦,非等閒之輩。

據說建寺人名一軍官,當年因為販賣軍火而被官府通緝,他便逃到龍山寺出了家。因為那時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犯了法的,只要是出了家便不再被追究。此人到龍山的時候開建龍山寺,僅用兩年完成主體工程,到了第三年全部竣工。建寺的銀兩大部分是由袁俅姓氏老家的人捐獻。

為了紀念這些有功之臣,袁俅將捐獻之人的名字都刻在功德碑上,然後鑲嵌在牆壁之中,讓其萬古長存。

袁俅做事要求嚴格,寺廟修造規模之大、工藝之高讓人咂舌。寺裡建有正殿、黃金堂、東宮、西宮、地樓,正殿裡還有十八羅漢。建造黃金堂的時候,他拿把菜刀,如果刀口插不進磚縫就是合格的,如果插進去一點點,他也會要求工匠重新砌磚。建成後的黃金堂,平均一塊石頭就花費一塊銀元,真可謂寸石寸金。

峻拔陡峭的龍山寺,在蒼翠中卻不失大氣,風華依舊。多少年來,它始終安靜地矗立在高山之巔,用寬容和慈悲的眼神,俯視芸芸眾生。

農天一和白龍傑走出龍山寺時,天空也慢慢矮了下來,一團火燒雲像是擦亮了山頭的樹林,煙雲繚亂。而那老人家那一根根一排排精心斧鑕的木柴垛,彷彿寫著天地文章:一物一粒,當思來之不易。

沉默的山埡上,大約有四五十株百年老茶樹,清一色的茁壯而生,青翠而茂盛,樹幹虯勁似龍,老樹皮面目猙獰,遠視滄桑樹冠,極富閱歷似的,它們就這樣年復一年地舉起一樹的蒼翠,透著青香,在寒風凜冽中顯得尤為搶眼。

而在另一旁,古冬青樹在山埡上森森然地立著,站成一排,連成一體,在襲來的寒流中顯得無比強大,而古樹林近旁的空地上,又生長著許多年幼的冬青樹,愈加自信,更加彭勃。

茶樹,冬青樹,它們是那樣緊密而疏朗有致,枝葉在空中相擁,錯落而不屈;樹根在地下相交,彷彿一群守城的衛兵,牢不可破。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