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並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
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絡,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
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陳師道在《茶經序》裡這樣寫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於人者也。”也就是說,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對茶事人事功不可沒。
自從火門山上下來之後,陸羽便心無旁騖,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在《茶經》中,陸羽共設計了二十四種茶器。在第四章節中他具體講到茶器,如碗、風爐、火夾等。陸羽認為碗作為喝茶用具,越州出產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對於專業喝茶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不同的茶具泡製出來的茶味會有不同,有時候質地高檔的茶具,不一定會泡製出香氣怡人的茶水。意即茶葉和茶具有著密切的關聯,物器之間相輔相成,互相襯托。
陸羽認為,茶具不外乎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二十四種,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烹茶器具。為什麼有的人家茶葉好,卻泡製不出美味誘人的茶水?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茶具使用不當。同時他還介紹了這些器具在烹茶方面的使用方法。從而開創了茶藝、茶道的先河。
不得不提《陸羽烹茶圖》了,它是元代畫家趙原的作品。史書對趙原的記載不詳,只知道趙原在明太祖年間擔任中書令一職,擅長山水畫,在畫竹子和石頭上有很高的造詣,當時在平江一帶頗有名聲。
《陸羽烹茶圖》現在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其畫長七十八厘米,高為二十七厘米。畫作描繪了諸多山峰,山巒疊嶂,連綿起伏,給人一種悠遠曠達的意境。只見畫中鋪開遼闊清澈的水面,在溪水旁立一亭閣,為茅草搭建,樹木與之相依。陸羽則置身於草閣之中,身旁有一位烹茶童子正在為他生火烹茶。
透過這幅畫卷,可瞭解到陸羽正在閉門著畫,不願過紛紛擾擾的生活。所以,陸羽一生喜愛四處遊歷,不為功名利祿所牽絆。這幅畫卷正是他晚期生活的真實寫照。
陸羽寫完《茶經》之後,名聲大噪。慕名前來與陸羽探討茶道文化的人趨之如騖,陸羽決心過隱居生活,寫一寫茶著作,偶爾和友人在一起談論文化,日子過得閒適而充實。
陸羽晚年在江浙生活,思鄉心切的他曾寫詩曰: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竟陵,意謂“陵之竟”,山走完了。
早年的陸羽就生活在竟陵的西江邊上。陸羽在湖北天門的舊跡很多,古雁橋、文學泉、西塔寺……此外,城北佛祖山也有陸羽求學舊跡,遊歷峽江考察茶事後,陸羽曾再度回竟陵東崗結廬。安史之亂後,他“行哭涕泗”,忍痛離開,南逃避亂,從此再也沒有回過生他養他的故鄉。
世界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提出,茶葉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專著《綠金:茶葉帝國》一書中更是提出,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與茶葉有關。因為有了茶,英國工人甚至連沉悶、辛勞、艱苦都成為可以忍受的事情。
一杯茶裡,有閒情雅興、經濟變革,也有辛勞的人對艱困人生的對峙和超脫,無關乎中外。
陸羽的時代,是講究煮茶的。之後,出現點茶和泡茶法。現在煮茶倒漸漸沒落了。不過,輕啜一口西江水泡出來的天門綠茶,味淡,卻也雋永。這也是對茶聖陸羽最好的懷念。
後人將陸羽“御前煎茶”以戲曲文藝的形式搬上舞臺,其場景就是再現茶聖陸羽在皇宮為皇帝親自煎茶的場景,表現了“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的“陸羽煎茶法”和“天子嘗茶,龍心大悅”的全過程。
茶由“禮”而生,將泡茶的過程上升為“禮”,體現出茶的內涵和精髓。茶道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而中國茶藝本含“茶道”之精神,怎可捨棄?
一代茶聖陸羽遊歷峽江考察茶事曾來到荊山深處,他被這裡的奇峰澗谷、疊嵐芳草所折服。
他在《茶經》中寫道:山南(1:以峽州上,(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3。)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天鹿禪寺就坐落於峽州境內,其地理得天獨厚,佔據兩大寶地,即佛教聖地與絕品黃茶生產地。山因鹿名,茶隨寺傳,名山名寺名茶,天設地造,一脈相承。
寺院禪茶的種植起源,相傳在建寺之初,有一僧在寺邊發現一株茶樹,採後品嚐,馨香濃郁,回味無窮,驚呼神茶!頓時寺院傳開,僧徒紛紛種植,當地群眾也競相引種。後來,又在寺後的巖坡上發現三株罕見的白茶樹,色白芽壯,品質超群,因此又有“白茶禪味”的美名。
有人問及茶艾,僧言:土人採伐,鮮有存者。
至清朝乾隆年間,禪茶被選為“貢品”,乾隆皇帝飲後,頓覺清香滿口,精神倍增,夜寢難眠,龍顏大悅,御名禪茶為“好淫茶”。
所以陸羽早在《茶經》中就有荊山產茶的歷史記載。到了清光緒九年,臨濟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雲遊此寺講經,品飲禪茶,賦詩云:
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燻。
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