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鮮嫩清香的綠茶象十八的處子,那麼,黃茶就如同皇室的金湯玉液,而黝黑拙樸泛著油光的黑茶,就是高山陽光得天獨厚的恩賜。
但在歲月的塵埃裡,在紛亂的思緒寧靜之時,輕輕洗去鉛華,透過淡淡的陳韻,赫然發現,這平平淡淡之中,竟然會是一生的守候。
古老的茶藝攜帶著溫婉的和風細雨款款而來,這時,巫青正在教丹霞和農天琴茶藝:
焚香通靈(點香):茶人認為,茶須靜品,香能通靈,在泡茶之前,點燃一支香,心就隨著悠悠嫋嫋的香菸昇華到高雅寧靜的境界。
初展仙姿(賞茶):茶有著悠久的歷史,茶人獨特的製作工藝和不同的收藏方法,沉穩而誘人的香韻,開啟歲月芳華。
冰心去凡塵(溫杯):又稱為“滌盡凡塵心自清”。品茶的過程是盪滌自己心靈的過程,烹茶滌器,不僅是滌淨茶具上的塵埃,更重要的是盪滌茶人的靈魂。泡茶最講究溫度,所以在泡茶前要先提升壺的溫度,使杯子留有餘溫,稍後可吸取茶香。茶的陳韻需要水的靈性引出,茶聖陸羽對泡茶的水就有這樣的講究:山泉之水為上,江河之水為中,井中之水為下。
盪滌滄桑(洗茶):投茶入碗茶,因茶一般都是經過獨特的發酵等工藝,所以在沖泡時,有的頭兩道洗茶的茶湯是不喝的,應及時出湯,倒掉,否則因浸泡太久而失香失味,影響到下一道茶湯的滋味。
甌裡醞香(泡茶):有人說,人生有許多風景,最美的是在如畫的風景中等待,品茶的過程莫不如此。沖泡時間太短,色香味難以顯示,太久則會熟湯失味。茶的寧靜,水的包容,在纖纖玉指之間演繹歲月的沉香,滄桑雅韻盡顯綠黃色或紅色透亮的茶湯中。真是“悠悠古茶韻,盈盈一水間”。
茶熟香溫(出湯):出湯宜低酙,可避免茶香味過多散發,茶湯倒入紫砂壺後,再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湯入口更為綿滑爽口,甘之若飴。連續兩泡共一壺,茶味茶氣茶韻更佳。
普降甘霖(分茶):取其精華均分之意,即將茶湯均勻分到每個品茗杯中。這樣可使每位客人杯中的茶湯濃淡相同,故茶海又名公道杯。茶湯快倒置七分滿時,可放慢倒茶速度,將茶湯慢慢地點到每個品茗杯中,以使每杯茶湯量一致。
平分秋色(敬茶):俗話說“茶七酒八”,茶到七分滿,留三分為人情,所謂茶友間不厚此薄彼,斟茶時每杯要濃淡一致,多少均等。在這裡,一般是由兩位美少女敬茶。
茶的生命可以這樣解釋,“生在山裡,死在鍋裡,埋在罐裡,活在杯裡”。
從這一道道優雅的程式中,可以聆聽內心的寧靜,體味茶中禪意,感受壺中天地,更能體驗茶道“弦外之音”。
品茶:一人品稱之“得神”,二人品謂之“得趣”,眾人便是“得惠”了。這就是寧靜致遠,天人合一,養身養心養志又養人!
因此,古人酷愛“蘭花茶”。其茶名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芽葉相連於枝上,形狀好像一枝蘭草花;二是採製時正值山中蘭花盛開,茶葉吸附蘭花香,故而得名。
蘭花,其葉俊秀飄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讚譽為“王者香”以來,聲譽鵲起,備受後人喜愛和頌揚。茶葉,嫩芽香葉,香高味美,是普通人長期來“開門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蘭質許茶,以蘭入茶,且影響至深。明代張源在《茶錄》中說:“香。茶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蘭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裡如一曰純香。”具有蘭香的茶葉,在明末清初時人稱“其色如積雪,其香如幽蘭,其味而味外之味,雖百碗而不厭者。”
其實,茶中並不含蘭,甚至也無蘭香,緣何卻以蘭質評茶,以蘭命茶呢?這除了蘭與茶具有同一物質屬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來,蘭不僅具有香祖、香國、天下第一香等美譽,而且,“不以無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贏得了中國三大傳統文化構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讚許,並深深紮根於民族心理之中,而蘭花“清寂、慎獨、自芳”的個性,又恰恰與構成中國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
明代錢椿年在《茶譜》中對蘭花等鮮花窨製茶葉,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梅花,茉莉……蘭薰,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
蘭花、茶均屬熱帶、亞熱帶植物。在我國,蘭花分佈區域幾乎等同於茶葉生長之區域,人工茶園與自然蘭花群落交叉分佈,與茶相生相惜。
今晚月色皎潔,清輝灑在院子裡。一家人在一起過中秋節,賞月品茶,大家剛好都在。
農天一問其母:如何製作蘭花茶?
白龍傑和丹霞也很想知道。
農天琴說,我最喜歡喝媽媽泡的蘭花茶。
聽後,巫青放下茶杯笑著說,那要從採摘說起,穀雨前後開園,一芽二、三葉製成小蘭花茶,一芽三、四葉製成大蘭花茶。採回的鮮葉晾乾表面水分後,及時付制,力求現採現制。
農廬談到具體制作:工藝分殺青、初烘、足寬餘三道工序。殺青用斜鍋,二口或三口一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絲帚分大、中、小三種,大帚竹絲較粗硬,小帚竹絲較細軟,竹絲和把柄各長盡餘,徑粗三、五寸,依鮮葉老嫩程度不同而選用。
農廬吃著月餅,又喝了口茶,接著,他講的很細緻:殺青溫度,第一口鍋底見微紅,其餘鍋溫依次下降。控制好投葉量,鮮葉下鍋後,用竹絲帚迴旋翻炒,抖散水汽,動作先慢後快。待葉質柔軟時,改用“緊把”將葉子旋入竹絲之間,起揉條作用。“緊把”和“松把”結合,葉子在竹絲帚內吞吐,即“緊把”揉、“松把”透。兩種炒法巧炒結合起來,使葉子既搓捲成條,又保持翠綠色澤,香味鮮爽。
幾個孩子聽的津津有味。
農廬補充道:殺青時需用三口鍋,要求“一鍋炒癟、二鍋炒熟、三鍋炒細成條”。
巫青隨即講到初烘與足烘:初烘溫度高,投葉量少,足烘溫度低,投葉量多。邊烘邊翻,輕翻勤翻,防止斷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幹後,攤涼揀剔後,進行足烘。足幹後大功告成,即裝桶貯藏。
然後,巫青對蘭花茶的特點進行描述:你們記住了,條索細卷呈彎勾狀,芽葉成朵,色澤翠綠勻潤,毫峰顯露,蘭花香型,鮮爽持久,滋味甘醇,湯色嫩綠明淨,泛淺金黃色光澤,葉底勻整,呈嫩黃綠色,梗嫩芽壯,葉質厚實,沖泡時形似蘭花綻開。
幾個孩子瞪大眼睛,認真聆聽,不時發出驚歎聲。
這時,農廬又道出小蘭花茶製作的訣竅:用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三葉的正常芽梢,是經特殊工藝精製而成的烘青綠茶,其外形芽葉相連成朵,自然舒展,色澤翠綠顯毫,沖泡後如蘭花初放,枝枝立於杯中,帶蘭花香,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成朵,葉質厚實耐泡。人稱“頭開撲鼻香,二開剛來湯,三開才出汁,四開五開正好喝”。
幾個孩子連連稱道。
所以,蘭花茶色澤碧綠,銀毫顯露,湯色清明,滋味清醇,聞之蘭香怡人,飲之回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