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農廬哈哈一笑。現在氣氛輕鬆多了。
“這就是境界上的差別。”汪秀才說道。
巫青繼續提問:“那如何焙茶為妙?”
“用溫火焙茶為妙,這是古人制茶技術。焙茶是為了再次清除茶葉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儲存。”汪秀才不愧是當地茶界名流。
巫青稱讚道:“您真是行家裡手,令人敬佩!”
在這荊山深處,自古賢達之人就不少,關鍵是你得做個有心人。
汪秀才淺淺一笑:“有一句詩說得好,夜火焙茶香。”
他倆用心聆聽。
“雨前茶,最好是在四月五日到四月二十日左右採製為宜,用細嫩芽尖製成的茶葉為妙。”汪秀才頭頭是道。
巫青說:“嗯,記住了。”
“這樣,茶是好茶,水是好水,那茶香就不在話下了。”汪秀才一語中的。
看時候不早了,巫青與農廬起身,一同與汪秀才道別。
“打擾先生了,多謝指教!”農廬說。
“不用客氣,歡迎再來寒舍品茶論道!”汪秀才今天很開心。
於是,農廬就把事先備好的兩包天心岩綠毛尖贈給汪秀才:“這是我家自產的毛尖,請您笑納!”
汪秀才是個嗜茶如命的人:“好的,我就收下了。”
他倆告別汪秀才。
一路上歡聲笑語,他倆覺得今天不虛此行,長了見識,結識了高人,收穫滿滿。
在回家的路上,巫青說:“回去後,我們好好試一下,讓上好的山泉水泡雨前茶,古法焙茶也要弄懂弄通。”
農廬說:“好啊,娘子說的是。”
茶葉如何才能耐泡呢?
這對於開茶坊的人來說,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茶葉二三泡就淡了,茶客就得重新泡茶,茶葉的投放量無形之中就增加了;如果茶葉能有個五六泡,那就可以節省茶葉的投放量,長此以往,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這個問題,他倆當然要慎重考量。
這天,巫青與農廬正在一起探討此事。
巫青說:“茶葉葉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影響耐泡度。”
農廬“嗯”了一聲,接著說:“全是芽尖的茶,也就是更為嬌嫩的茶葉不耐泡,而那些一芽二葉或三葉的茶則相對耐泡得多了。”
這在而完整度上,它是和耐泡度成正比的。
巫青想了想,說道:“茶葉製作中的揉捻程度影響耐泡度。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葉片細胞壁破損越多,那麼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會相應降低。”
農廬點頭,說:“是這個道理。”
巫青喝口茶,又想了一下,說道:“泡茶過程的諸因素影響耐泡度。泡茶過程中,泡茶者所決定的投茶量、注水量以及水溫等都會對茶葉耐泡度產生影響。”
農廬具體談道:“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水溫越高,沖泡的茶葉耐泡度就越低。”
巫青連連點頭,然後說:“茶樹的樹齡及生態環境同樣影響耐泡度。這兩個是息息相關的。”
這就是說,樹齡並不是決定性因素,氣候生態環境才是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