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司空帶兵直下荊州,開始時還先禮後兵,派了親信過去與臨川王對話,就怕這中間是有什麼誤會。
臨川王倒是好酒好菜款待了親信,人家言明瞭怕永平帝找後賬。
登基前就把廢太子給殺了,登基後天下大亂把叔父輩也好,兄弟輩也好能殺的都殺了。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了,又把在奪嫡之戰中站在他一邊的淮陽王給殺了,全家處斬沒一個活口。
他怕啊。
讓他去建康,是為了什麼啊?
那不就是下一個拿他開刀嗎?
蕭司空親信不比蕭司空本人,那是個謀士,一張嘴能說死一活人,能把一活人給說死。把臨川王說的掏心掏肺的,什麼心裡話都往外倒。
別的不說,淮陽王的死對臨川王是個刺激。
就跟個點著了火的炮竹一樣,感覺自己也要燃燒爆炸了。
可問題淮陽王不是被永平帝清算的啊,那是自己有謀反之心,當朝刺王殺駕,多少人看著呢。雖說前提是他殺謝顯親孃被人所發現,歸根結底那是淮陽王自取滅亡。
謀士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擺事實講道理,總算說得臨川王願開城門迎蕭司空進城一敘了。
臨川王親自把謀士給送出城,結果也不知是怎麼回事,當天晚上就偷襲了蕭司空。
好在蕭司空打仗作戰謹慎慣了,早有防備,饒是如此兩方仍是殺個勢均力敵,各有損失。
臨川王出爾反爾,率先與朝廷撕破了臉,幾乎是第一時間蕭司空就把訊息傳回了建康城,新年剛過沒多久,人人自危,都怕與臨川王的這場戰爭重蹈先前的覆轍,造成天下大亂。
永平帝坐在龍椅上日常發愁,就沒一天!
就沒一天他這皇帝當的高枕無憂的!
天天怕什麼來什麼!
趕巧了淮陽王死了,沒稱他心如他願,結果臨川王又造反了。
——就那麼個老實貨,書呆子,在先皇在位時跟個縮脖鵪鶉似的,到他這裡就造反了,造的這麼義無反顧!不管不顧!
能怎麼辦?
幹啊!
只能幹!
永平帝被迫強硬,只能強硬。
當即就給蕭司空下了旨意,讓他攻打荊州,拿下臨川王,死活不論。
其實就是要臨川王死。
這時候雙方也顧不得最初因由是什麼了,或許緣於誤會,緣於猜忌。
現在打都打起來了,就什麼都不重要了,朝廷容不得出爾反爾的臨川王,臨川王也不敢再伺候一個分分鐘同室操戈,要殺盡皇室子孫的永平帝。
永平帝起了要召回謝顯的心思,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事兒還沒落實,只是在朝會的時候起了個頭,就招來了撲天蓋地的反對之聲。
以刑部尚書羊鳳明為首,群情洶湧。
包括接任吏部尚書之位的徐二郎也堅決反對。
當然師出有名,有叛亂,平啊,蕭司空帶著精兵良將已經去了。謝顯起復,他能做什麼,上戰場殺敵嗎?
歷來,奪情自古有之,從來都是武將披甲上戰場殺敵的份,文官奪情不許人丁憂守孝,聞所未聞。
問楊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