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一向知道大梁以中原之主自居,禮儀之邦,文明之國,嫌棄他們乃外邦蠻夷,不遵教化。想來也是怕大梁過河拆橋,解了燃眉之急就不認舊賬。
所以才這般大張旗鼓,光是出使的人數便達到了少有的二百人。
要知道,以往柔然與大梁交好,派個三五十人便不少。
浩浩蕩蕩二百人,唯恐別人不知道。
不過既然柔然不怕北吳知道,大梁就更不懼了。
永平帝便是留下來和謝顯商量柔然使團之事。
“……以往是怕走露風聲,如今諸葛復父子功成便無須隱瞞,合該昭告天下,以示表彰。”謝顯微笑道。
永平帝頻頻點頭。
“多虧僕射之計,才解了大梁之危。朕,亦多虧僕射扶持,否則焉有今日九五之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庶人王氏與廢太子弒君謀逆,正是人人得而誅之。臣承蒙先皇賞識,得以一展報負,陛下乃先皇欽定的接班人,天選之子,宅心仁厚,有先皇之風,臣肝臟塗地,亦不敢有絲毫懈怠。”
一席話,把先皇誇完再誇再任皇帝,永平帝聽的心裡跟偷吃了二斤蜜糖似的。
謝顯不是奸佞之臣,口蜜腹劍的,他是直臣,向來有一說一,又有世家公子的大家風範,極少拍皇帝馬屁,所以從他嘴裡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尤為難得,永平帝是當真話聽的。
“大梁有今日,不全是臣一人之功勞,是天偌吾皇,君臣同心,無數的將士拼死護衛之功。”
“出使柔然,在臣來講只是一計,真正使出全力說服柔然,與大梁站在同一陣線,甘為馬前卒最大的功勞始終是諸葛復父子。”
“正是,愛卿覺得此番歸來,朕該封個什麼官職給諸葛愛卿才好?”
謝顯沉吟:
“在今日之前,天下皆以為給事中臨陣逃脫,投降叛軍,對其多有詆譭。如今真相大白,倒是不懼人言。皇上何妨請眾臣群策群力,出謀劃策?”
給事中,說的自然是諸葛復。
以前諸葛復還未出使柔然之前的職位。
先前諸葛復掛冠而去,職位已經被皇帝給免了,謝顯也不好稱呼其官職。
在這之後皇帝一句諸葛愛卿,便是肯定了諸葛復的朝官身份,謝顯這才稱呼了之前的職位,倒不是恢復其職位之意。
永平帝聞言,眼睛笑成一條線,顯然極滿意謝顯的建議。
“愛卿說的是,愛卿從龍有功,朕有時難免過於依賴愛卿,什麼都想先聽聽愛卿的意見。”
謝顯但笑不語。
“那,朕明日早朝再與群臣再議。”
頓了頓,永平帝才遲疑道:“只是……選出來給柔然成親的‘公主,前幾天一場風寒,死了。”
所謂的公主,不過是後宮選出來識文斷字又容貌過人的宮女,封了個公主的頭銜,代大梁真正的公主嫁過去而已。
誰也想不到在柔然使團的訊息傳來前兩天,公主就死了。
“那便再選出德才兼備的公主就是。”
這種事,謝顯不明白何以永平帝會來問他。
朝中大事不想他把持,倒是後宮雞毛蒜皮的小事來問他,給他找點兒活,以示他‘大權在握’嗎?
謝顯有點兒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