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徐貞觀 (5 / 6)

旋即意識到,大概是原主殘存本能作祟。

當初的小禁軍,壓根不是押寶站隊,之所以投靠三皇女,純粹是被顏值吸引,色授魂與。

這小白臉饞人身子,下賤!

趙都安自我批評之際,案旁女帝頭也未抬,淡淡道:

“磨墨。”

“是!”

趙都安略感詫異,但還是繞至案旁,替女子皇帝磨墨。

因距離拉近,更有一股清幽香氣縈繞鼻端,令人心猿意馬。

君臣二人,一個批閱,一個磨墨奉筆,房間中沉默安靜的唯有紙張沙沙聲。

……

良久。

徐貞觀忽地頭也不抬說道:“方才相國來見朕,你可知緣由?”

她的嗓音頗有質感,略帶磁性,令趙都安想起前世聲優。

趙都安磨墨動作一頓,神態如常:

“微臣斗膽問詢,這才略知曉一二,相國大人似為改稻之事呈獻良策?”

憑藉前世經驗,電光火石間,他已意識到,年長宮女恐怕已將自己“行賄”一事如實稟告女皇帝。

這時候,裝傻充楞絕不可取,坦誠回答才是正確操作。

徐貞觀“恩”了一聲,似乎對他的回答頗為滿意,只是聽到後半句,略帶感慨地道:

“相國來見朕,說翰林院有一良才獻上一策,可解淮水農田被毀之局。”

“果有破局之法?不知是何手段?”趙都安佯作好奇。

徐貞觀隱隱“呵”了一聲,意味難明吐出八個字:

“以改兼賑,兩難自解。”

以改兼賑!

得益於前世吃皇糧時,身為大秘的見多識廣,以及古裝歷史劇的閱片經驗,趙都安輕易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當前局面大概如下:

朝廷試圖推動改稻為桑,但執行出了問題,造成大批災民的出現。

翰林院的某位高才,認為災民食不果腹,可以令本地豪紳,以糧食購買被毀的田畝。

如此一來,災民有了糧食,豪紳也可與官府合作,推動改桑,一石二鳥,即所謂的兩難自解。

猛地聽上去,似乎一箭雙鵰的妙計,然而在趙都安眼中,就純純是腦子有坑才能想出的法子了……

堂堂相國會察覺不到這法子的問題嗎?

他從不敢低估古人的智慧,那為什麼李彥輔會來上奏?

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說……

突然,趙都安想起了一個細節:

李彥輔所屬的“李黨”為江南士族集團,而淮水正處江南地界,當地士紳得利,便是“李黨”得利。

且徐貞觀繼位後,對“李黨”呈持續打壓態勢。

有點意思了啊。

女帝是否看到了這層?不確定。

但不耽誤這是個表忠心,博取好感的機會。

“陛下,此法……恐怕不妥。”趙都安念頭轉動間,斟酌開口。

徐貞觀批閱奏摺動作不停,隨口“哦?”了一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