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對李伯溪。
在齊英宗看來,他爹拍拍屁股跑路了,到南邊去享清福了,李伯溪攔不住齊惠宗,卻硬綁著自己在京師這種隨時有可能被攻破的前線留守,這是什麼道理?
顯然在李伯溪的心目中,還是那位太上皇的分量更重的。
或許李伯溪確實有能力,但對於齊英宗而言,這種能力、威望、地位,終究會讓他感到很不舒服。
此時兵兇戰危,他不得不用李伯溪,也知道此時議和的成功率可能會很低,所以才不情願地將整個京師的防務全都交到李伯溪的手上。
但未來只要一有機會,齊英宗必然會想方設法從下面提拔自己的人,然後找一些藉口,將這些原本班底的重臣,全都扔到地方上去。
而對楚歌扮演的李浩,齊英宗的這番問話,顯然帶了一些示意的成分。
如果楚歌當時能說出一個讓齊英宗特別滿意的回答,或許齊英宗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提拔他,君臣之間可以建立起一道互信的橋樑:大家是自己人。
但問題在於,這種互信建立的前提,是楚歌要順從齊英宗的意思,這對於京師的防務是非常不利的。
總之,事已至此,想要再去考慮另一種可能性也暫時不現實了。
楚歌決定還是先這樣走走看看,努力幫助李綱守住京師,然後才有資格再去談其他的事情。
如果這次守城失敗了,再想別的辦法。
一番思考之後,楚歌決定將時間流速加快,儘快去到下一次的朝會,並尋找時機,跟著李伯溪一起嘗試組織整個京師的防務。
然而讓楚歌沒想到的是,隨著外面的時光匆匆而過,天色將明,外面卻有個下人匆忙地來敲門。
“老爺,老爺!
“不好了,聽說陛下……陛下他昨晚逃出城去了!
“此時城中亂成一團,老爺您快起來看看吧!”
楚歌不由得一怔,隨即愕然道:“你說什麼?”
只是他還沒來得及出門,眼前已經白霧瀰漫。
這意味著他這次的挑戰已經失敗了。
在從這個歷史切片退出之前,他再一次以上帝視角,看到了金兵南下之後的局勢。
隨著皇帝的出逃,大量的重臣也跟著皇帝跑出了城,這個訊息很快就散播開了,根本瞞不住。
於是,整個京師變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很多富商巨賈也開始逃亡,甚至就連守軍也軍心渙散。
李伯溪雖然還是努力地組織防守,但人心渙散之下,金人很快攻破了京師。
而後,金人在京師大肆屠殺、搜刮擄掠,整個齊朝北方几乎全部淪陷。
靖平之變,提前到來了。
或許在這條時間線中,唯一的好訊息在於齊惠宗和齊英宗這兩個君主因為跑路得快,他們兩人與一些宗室貴族沒有被金人擄走。
但以極快速度打下京師的金人胃口變得更大,開始繼續向南入侵,而在流亡過程中,皇帝的政令不通,各地的守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更加不戰自潰,整個局面竟然比靖平之變還要更加難以收拾。
楚歌在京師的那個光點是最快暗下去的,緊接著就是岑橋驛,再然後則是不遠處的郊野和平定縣城。
顯然,其他的三個地點,基本上都是依附於京師存在的。
如果京師能擋住金人的主力,那麼其他的地方就還有頑抗的餘地。而一旦京師失守,金人就可以分出大軍將周圍全都快速地掃蕩一番,然後再去跟攻擊太原城的金兵匯合,最終就是一發不可收拾。
回到初始的場景,楚歌有些懊惱地一拍額頭。
“常年打雁,竟然還被雁把眼給啄了……
“我知道在史書上記載著齊英宗是有逃跑的想法,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這麼突然……而且,按照歷史上的記載,他不是被李伯溪給攔回來了嗎?
“可惜了這個副本里的其他三個哥們,不知道是誰,被我給連累了。”
楚歌不由得有些自責。
他這次選的文士身份,本該對自己很有自信,是要carry的,卻沒想到因為一個疏忽而變成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