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是】
【乙:否】
這一條就簡單多了,大部分玩家都選了是。
畢竟是天可汗嘛,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梁朝兵鋒所指,大量的周邊民族也會協同作戰,甚至比梁軍還要作戰更加英勇。
甚至有些小國的國王,寧可不要國王之位,也要為梁朝效力,把這份榮耀看得比國王之位還要更重。
這也是一件相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此次出征,府兵、募兵的比例如何分配?】
【甲:府兵七成,募兵三成】
【乙:府兵五成,募兵五成】
【丙:府兵三成,募兵七成】
這個問題又把不少玩家給難住了,最大的迷惑項當然是甲。
大部分玩家都知道,梁初是以府兵制為主的,後來過了很多年之後,由於土地兼併問題,府兵制漸漸難以支援,才逐漸轉向募兵制。
所以大多數人都以為此時還是府兵佔多數。
楚歌解釋道:“乙!
“雖然梁初是以府兵制為主,但這次卻進行了大規模的募兵,募兵規模應該到不了七成,但絕對到了五成。
“太宗皇帝一方面是出於自願原則,儘量避免拉壯丁的情況,另一方面則是保護民力,儘量不影響各地正常的生產生活。
“但府兵也還是要佔據重要地位的,畢竟府兵此時的戰鬥力更高。”
如果是純府兵的話,基本上是平均抽調,缺乏彈性。而募兵則可以保證各地的生產活動都正常進行。
【是否取消沿途各地的接駕?】
【甲:是】
【乙:否】
【此次出征,讓誰負責運糧?】
【甲:韋挺】
【乙:李道裕】
很快,玩家們全都答完了,這兩個問題也不難,答桉都是乙。
其實這些征討高句麗的前期準備工作查一查史料都有,但並不是每個玩家都知道。
從這些問題就能看出來,這次梁太宗征討高句麗,其實對國力沒什麼太大的影響,而且是準備十分充分,所以才得到了當時百姓的踴躍支援。
想當初前朝皇帝征討高句麗的時候,百姓的反應是:無向遼東浪死歌。
壓根不想去打仗,而且有的地方乾脆揭竿而起。
而梁太宗征討高句麗的時候,百姓的反應是:爭先恐後要從軍。
史料記載,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也就是說,招募十個人,就有一百個人報名;招募一百個人,就有一千個人報名。
官府最後不得已,只能優中選優,而那些落選的,只能鬱悶地嘆氣。
甚至還有很多人壓根不管招募的命令,直接組成私軍前來投效,主動申請上戰場。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
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知道,跟著秦王就是躺贏局,根本不存在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每次攻伐都能獲得大量的財寶賞賜,還會有勳功爵位賞賜。
秦王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一向是賞罰分明、康慨大方,所以百姓們毫不懷疑此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