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高君雅、王威兩人乃朝廷心腹,若是不能妥善除掉這兩人,恐怕剛一起兵便要引來朝廷官軍鎮壓。
“其二,北方有突厥虎視眈眈,若是不能安撫突厥,便無法南下爭雄。到時唯一的結局無非是困死晉陽。
“其三,二哥你雖然也結交了不少豪傑,但起兵之後到底有多少人會響應,戰事是否會順利,十分不確定。
“故而父親舉棋不定,難以下定決心。”
秦王點頭,他對晉陽城中的局勢十分了解,知道四弟說的這番話十分正確。
遠在河東、只有十五歲的幼弟竟然能有這種見識,也確實讓他有些驚訝。
但更讓他驚訝的還在後面。
“所以,我說服大哥過來,正是為了幫父親下定決心。
“此時局勢已然明朗,起兵的條件已經成熟。而我與大哥逃離河東,將會向外界傳遞一個明確的訊號。父親就算想瞞,也根本瞞不住了。
“所以,這第三點就迎刃而解。
“父親即便是舉棋不定,也只有起兵一途。
“至於第一點和第二點,也不難解決。
“高君雅和王威兩人,誘殺之即可。但若是明目張膽地殺,恐怕給我們留下亂臣賊子的壞名聲。
“故而,我們完全可以散播謠言,說此二人勾結突厥人要來進犯。等突厥進犯時,我們再以討論戰事為由將他們誘殺,到時再起兵打退突厥,晉陽百姓必然紛紛支援,而我們起兵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後,我們再對突厥稱臣,許以珍寶財貨,許諾南下之後攻城略地將繼續給突厥人分潤好處。由此一來,無須擔心突厥南下襲擾,反而能利用突厥的力量。
“當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起兵之初我們暫借突厥人的力量,但等我們攻取長安、羽翼豐滿之後,便要與突厥人劃清界限。”
秦王越聽,雙眼越是明亮。
李鴻運說的本就是此時最完美的策略,再加上他的“巧舌如黃”天賦,這番話十分有說服力。
“攻取長安?”秦王敏銳地捕捉到了另一個關鍵點。
李鴻運點頭:“沒錯,關於此事,我還有後續的一系列謀劃。只是事不宜遲,我們還是即可去見父親,向他陳說利害。”
秦王當即站起身來:“走!”
……
此時,梁高祖也已經見到了太子和他的五兒子。
但他的臉上卻並無喜色,反而寫滿了焦慮。
“你怎可聽你那幼弟的話,貿然前來!”
梁高祖面色不悅,對太子一番斥責。
顯然,太子等人大張旗鼓地離開河東、前往晉陽,給外界傳遞了非常不好的訊息。許多人對於他要謀反的訊息,已經越發篤定。
而且此事的影響幾乎完全無法挽回。
即便是讓他們立刻返回河東,也已經無濟於事了。
就在這時,李鴻運和秦王到了。
梁高祖正在氣頭上,但也沒有過多斥責李鴻運。
因為此時的李鴻運畢竟只有十四五歲,是幼弟。他可以給建議,但聽不聽,終究還是看大哥。
所以,梁高祖顯然認為離開河東跑到晉陽的主要責任不在齊王,而在太子。
在這個關鍵節點,秦王發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