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堅持要入朝,因為他還要關注事態的發展。
秦王向梁高祖告狀說他Yin亂後宮,如果梁高祖召他入朝對質而他不去的話,可能會被梁高祖更加懷疑,讓他陷於被動。
很顯然,齊王才是更理解秦王的那個人。
畢竟他在戰場中親眼見過秦王砍人,知道這個人的危險性。但很可惜,他和張婕妤都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沒能對太子產生足夠的影響。
臨湖殿周邊的景色依舊優美,只是相較於往日,卻多了幾分令人心季的靜謐。
「恐怕有變!」齊王首先意識到情況有些不對。
他和太子趕忙撥轉馬頭想要熘走,但藏身於暗處的秦王和尉遲敬德已經衝了出來。
那把讓突厥人「觀之以為神」的大弓此時已經拉開,粗大的箭鋒如同新月弦上的閃亮光點,而光點的目標則是太子。
這一幕應該在齊王眼中留下了極深的恐懼。
因為他見過戰場上的秦王,知道秦王的箭有多致命。
箭無虛發、力透門闔的大箭已經為太子奏響了死亡的倒計時,而在秦王縱馬衝過來的同時,齊王也在嘗試著張弓搭箭。
然而,這個自詡「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獵」、曾經在晉陽以射獵百姓為樂的齊王,此時卻一連三次沒能將手上的弓拉滿。
三箭,全都在距離秦王一丈開外的地方頹然落地。
齊王不可思議地低頭,發現自己的手竟然在微微顫抖。
在這之前,太子和齊王都無數次謀劃過要如何殺死秦王,但在真正兵戎相見的那一刻,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從來都沒有做好在戰場上與秦王正面對決的準備。
而秦王手中的一箭已經離弦,伴隨著呼嘯的破空聲,大箭從太子的後心射入,又從前心貫出。
應弦落馬。
對於太子而言,他死得很突然,也很合理。他與秦王箭下的那麼多亡魂一樣,沒有任何區別,在大箭面前他太子和兄長的尊貴身份全然沒有任何意義。
但對於秦王而言,隨著他親手殺死兄長的這一刻,一個最大的政敵被剷除,但也有一些東西,永遠地離他而去了。
據說晚年的秦王曾經感嘆:吾死之年,廿六而已。
顯然,直接肉體消滅對方一直都不是秦王的第一選擇,他一直在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威望、想要讓梁高祖改立他為太子。
那樣的話他也就不用在這種地方展現自己的決斷。
但那種可能性終究還是消失了。
接下來的進展,沒有太多需要李鴻運干預的地方,基本上全都按照史料記載上發展。
齊王被尉遲敬德追殺,在慌亂中被流失射中墜馬,但在逃亡中進入小樹林卻恰好撞見了因為戰馬受驚而摔在地上的秦王。
於是,齊王從秦王手中搶過弓想要勒死秦王,然而尉遲敬德緊隨而來。齊王趕忙放開秦王想要往武德殿的方向逃走,但尉遲敬德快馬追上,將他射死。
此時,東宮將領也已經率領兩千餘人的精兵殺向玄武門,然而臂力過人的張公謹卻一人頂住了沉重的宮門,堅持了很長時間。
而決意站在秦王一方的玄武門禁軍也下場,雖然兩名將領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但也頂住了局勢。
眼見玄武門戰事焦灼,而東宮將領開始鼓譟著要轉攻空虛的秦王府,尉遲敬德突然趕到,將太子和齊王的人頭扔在地上。
於是,東宮的部隊士氣盡喪,四散而逃。
尉遲敬德又趕往海池,找到正在與臣子泛舟的梁高祖……
然而看到這裡,李鴻運突然覺得有些不對。
「等等!」
眼前發生的一切似乎都沒有任何問題,細節與史料吻合,也與常理相符。
玄武門之變的細節史書記載得很詳細,梁太宗讓群臣「削去浮詞、直書其事」,所以連自己因為戰馬受驚衝入樹林被樹枝撞下來、又差點被齊王用弓弦勒死的細節也都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