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齊王與太子聯合之後,才非常積極地希望太子儘快肉體消滅秦王。
因為他知道,一旦事情拖延下去,讓秦王先動手,或者事情敗露、秦王去地方上舉兵造反,皇帝、太子和齊王的所有勢力加起來,都不夠秦王打的。
至於齊王的目的是什麼?
顯然,也是為了皇位。
從表面上看,他前面有皇帝、太子、秦王三座大山,太子之位怎麼看都輪不到他。
但梁朝之前,可是很長時間的亂世。在那個時候,換皇帝如換菜碟,什麼父子相殘、兄弟反目,都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
兩方勢力激戰之後突然鑽出來第三方勢力漁翁得利的事情,屢見不鮮。
所以,對齊王來說,幫助太子幹掉秦王只是他的第一步。至於接下來要如何幹掉太子,自己獲得儲君之位,這應該暫時還不在他的計劃之內,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太子與秦王火併、鋌而走險殺死了秦王,而天策府的諸將為了自保而叛亂,又殺了太子,那他不就可以漁翁得利了嗎?
這種可能性雖然很低,但也確實存在,試一試對他來說又沒什麼損失。
反正現在秦王的勢力最大,那就先搞定秦王,對他怎麼都有好處。
「高祖雖有廢立之心,然後宮張婕妤、尹德妃頻頻稱頌太子仁德,使太祖搖擺不定。
「秦王乃使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高祖初而大怒,但太子負荊請罪後高祖醒悟,由此猜疑秦王日甚。
「秦王養寇自重,多以財貨賄賂突厥使其退兵,權勢日隆。然秦王府兵將多感於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秦王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後面這段就比較好分辨了,高祖實際上並沒有廢立之心,後宮張婕妤、尹德妃的枕邊風只是讓他更加倒向太子一邊。
而秦王讓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這件事情,應該也不太現實,因為當時太子確實和邊將共同做出了謀反行為,不是邊將單純的誣陷。要說做局,這些支援太子的邊將為了幫秦王做局把自己的命都搭上,這未免也太誇張了。
秦王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有如此可怕的洗腦能力。
至於後面,秦王賄賂突厥讓其退兵、秦王府的將領感念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等等說辭,就更不值一駁。
秦王在危急關頭髮動玄武門之變,並不是因為秦王府的諸將離心離德,而是因為太子和皇帝已經在想方設法剪除他的羽翼,秦王府的諸將並不是主動去投效太子,而是被更高層的力量直接拆散了。
李鴻運再度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段史料記載的內容進行了一番調整。
在調整完成之後,整個長安城中的光點再度流動起來。
李鴻運注意到,一張龐大的網路以皇宮為中心,向著整個長安城的核心地帶擴散開來。
不斷地有光點在秦王府、齊王府和太子府之間往來流動,而這些光點還來到了城中許多功臣、勳貴的府邸。
也有一些光點在向著後宮流動。
顯然,隨著之前的一系列矛盾激化,此時雙方勢力的矛盾已經逐漸白熱化。
雙方都在想方設法地拉攏對方的人手,壯大自己的羽翼。
齊王府中,一個明顯有些醒目的光點來到尉遲敬德的府上。
「將軍,你與齊王一同南征北戰,如今天下平定,北方仍有突厥為患,還需將軍繼續為國效命。這些金銀贈與將軍,另有太子的親筆書信一封,希望能與將軍結為布衣之交。」
負責送信之人顯然是太子心腹,而在他奉上太子密信的同時,也將整整一車的金銀財寶展現在尉遲敬德面前。
太子願意與一位將軍結為「布衣之交」,這姿態可以說是放得相當之低了。
然而尉遲敬德卻親自修書一封答覆太子,同時將送來的一車金銀原樣奉還。
「秦王對末將有救命之恩,末將此生都誓死追隨秦王!」
此時,尉遲敬德的幾個記憶碎片,也出現在李鴻運的腦海中。
武德二年,尉遲敬德還在宋金剛手下,在夏縣大敗梁軍,永安王、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唐儉以及數名將領都被尉遲敬德生擒。
然而,在美良川他遭遇了秦王,被打得僅以身免。
明明都是梁軍,但前者不堪一擊,後者如天神下凡,這給尉遲敬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