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0章 著手破局 (3 / 3)

玄武門之變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政變,而這種小規模的政變,如果得位者沒有威望,很快就會演變成巨大的混亂。

歷朝歷代這樣的例子都屢見不鮮。

但玄武門之變後,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過,沒有人跳出來為太子、齊王鳴不平,沒有人跳出來為梁高祖鳴不平,似乎從京師到地方,所有人就這樣順理成章、理所當然地接受了秦王成為新的皇帝。

並且他們似乎還挺高興的。

而這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所謂太子的那點功績,在秦王面前,根本就不夠看。

……

簡單捋順了一番之後,李鴻運開始點選這些選項進行修改。

由於一眼能看出來的錯誤很多,所以李鴻運幾乎是逐字逐句地點了過去。

而在點選這些句子之後,它們就會變一種說法。

比如,“太子與梁高祖於晉陽起兵,仁義寬厚、驍勇無雙”這一句。

點選一次之後,會變成“仁義寬厚、深謀遠慮”,再點選一次,會變成“性情沉毅、從善如流”,再點一次,又變成了“好謀無斷,心意難測”。

每一句話,幾乎都有許多種不同的表述。

這些表述少則幾種,多則十幾種,基本上算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把中間的每一種變化全都作為了一個選項。

比如最開始描寫太子是一個仁義寬厚、智勇雙全的人,隨著李鴻運的第一次點選,“驍勇無雙”這一條是沒有了,但深謀遠慮這一條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繼續一直改下去,這些褒義詞就會逐漸變成貶義詞,將太子描繪成一個既無心胸、也無能力,甚至擄掠財貨婦女、與高祖妃子胡搞的形象。

在這麼多的描述中,李鴻運要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合適的。

於是在一番操作之後,李鴻運總算是按照自己對於歷史的基本認識,將這段內容給改成了自己理想中的狀態。

“……太子與梁高祖於晉陽起兵,恭敬沉穩、中人之才,其弟齊王喜好遊獵,劣跡斑斑。

“高祖起兵,太子輔左高祖治國理政,以為輔左;齊王被高祖安排到秦王軍中,立功鍍金。秦王南征北戰、身先士卒,數年之內相繼攻滅群雄,統一天下,建立梁朝。

“武德年間,突厥屢屢進犯,秦王屢次帶兵出征突厥,平息邊患。太子主持割河套之地,又贊同高祖遷都之議。

“秦王英明神武、四方仰賴,高祖后妃常因賞賜與秦王發生摩擦,向高祖誣告秦王,並誇讚太子仁厚。

“太子與齊王密謀剪除秦王羽翼,秦王察覺,在天策府眾多臣僚的推動下,開始謀劃。

“武德九年,高祖雖已年過六旬,但並無禪位打算。太子與秦王互相攻訐,高祖讓二人明日進宮對峙。秦王先一步伏兵於玄武門,斬殺太子與齊王。宮中禁軍多為秦王舊部,對秦王多有支援。

“秦王命尉遲敬德進入皇宮,逼迫高祖傳位於自己。

“頡利可汗聽說玄武門之變,認為梁朝內部空虛,有機可乘,於是起兵南下。

“秦王命尉遲敬德擊其先鋒、扣其使者,又命玄甲軍精銳在渭水列陣示威,逼退頡利可汗,史稱‘渭水之盟’。

“秦王認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於是召叢集臣修史。並要求群臣對玄武門之變‘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又將跟隨自己征戰天下的諸多文臣勇將畫像掛於凌煙閣,即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在君臣共同努力下,賑濟天災、攻滅突厥,四方來朝,梁太宗因而得名‘天可汗’,開啟梁朝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瀏覽一遍之後沒發現什麼太大的問題,李鴻運這才點選確認。

“嘩啦”一聲,這張書頁翻過。

而後,李鴻運的視野快速拉進,來到長安中的皇宮。

他一眼就認出了五十多歲、身穿黃色龍袍的梁高祖。

按照五德學說,梁朝代表土德,因而梁高祖將龍袍定為黃色,並且將黃色提升到了帝王專屬的級別,嚴禁民間使用。

而在梁高祖身側,一名姿容出眾的妃子正在認真服侍。

“陛下,聽說秦王不日就要攻克洛陽。那洛陽城中的府庫,想必有無數的珠寶財貨,不知陛下,可否賞賜給臣妾一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