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齊英宗,此時的心態是,只要能回到齊朝,怎麼都願意!
史料記載,當年韋太后被迎還齊朝的時候,齊英宗拉著韋太后的手哀求道:“如果能讓我南歸,就讓我當個太一宮主就好了,對九哥(齊高宗)沒有任何其他的要求!”
可見齊英宗心裡也清楚,齊高宗是絕對不想讓他回去的,他能夠回到齊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回到齊朝,就算他不能再做皇帝,至少也是個無憂無慮的皇親,總比在金人這裡要天天受辱要強得多。
所以,齊惠宗、齊英宗和韋太后這三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都對韓甫嶽將軍感激不已。
畢竟這麼長的時間,各種風言風語也都傳到了金國。他們隱約聽說在韓甫嶽將軍打出數次大捷之後,齊高宗卻突然要退兵。是韓甫嶽將軍頂住壓力,在沒有齊朝後勤支援的情況下又在朱仙鎮打出一次大捷。
而這次他們之所以能回到齊朝,也不是因為齊高宗,而是因為韓甫嶽將軍。
這一條並沒有寫在齊金兩國的和議中,反而是寫在昭義軍與金國的和議中。
具體是誰把他們撈出來的,這些人心裡門清。
而此時,面對仍舊在表面上願意恭守臣節的韓甫嶽將軍,他們自然是感恩戴德了。
趙海平不由得感慨,有時候人就是這樣。
都說夷狄是禽獸,畏威而不懷德,這些狗皇帝又何嘗不是如此?
他毫不懷疑,如果讓齊惠宗、齊英宗坐在齊高宗的位子上,韓甫嶽將軍多半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就算不被冤殺,最好也不過是個鬱鬱而終。
可等這兩個皇帝被擄掠到金國吃盡苦頭之後,面對一個擁兵自重、聽封不聽調的韓甫嶽將軍,卻是感激涕零,比見到親爹還要親。
總之,一番表演之後,趙海平暫時將二聖的車駕留在大名府。
此時,趙海平已經將昭義軍的主力駐紮在大名府,作為實際上的京師。
東平是偽楚的都城,趙海平之前在那裡駐紮,只是為了儘快消化偽楚留下的賬冊資料等等,全面接管偽楚的統治區域。但東平畢竟太偏了。
更合適作為京師的地方只有兩個,一個是齊朝原本的京師大梁,另一個就是之前的北都大名府。
偽楚沒有留在大名府,是因為大名府民間的反抗力量太強,而這對於趙海平來說,反而是個優點。
至於為什麼沒去之前齊朝的京師大梁……
因為這裡是齊朝舊都,政治意味太濃厚。昭義軍如果真的選擇了這裡,謀朝篡位的意思有點太明顯,而且這裡太靠南,也容易讓齊朝有一些不太好的聯想。
所以最終還是選擇更靠近金人的大名府,用於表示昭義軍的主要目標還是要北上抗金的。
當晚,趙海平設宴款待。
等兩位皇帝和韋太后在大名府休息兩三日之後,再派人護送到南方,送給齊高宗。
宴會上,兩位皇帝和太后自然是坐上尊位,趙海平所扮演的韓甫嶽將軍,還是恭恭敬敬地以臣子的禮節來對待他們。
直到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現場的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趙海平才在宴席上“噗通”一聲跪在地上,聲淚俱下地說道:“罪臣,罪該萬死!”
齊英宗有些慌了,趕忙離席將趙海平扶起來:“韓將軍快快請起!這是為何啊?”
齊惠宗年老多病,現在已經走路都帶喘,而韋太后也不便離席,但他們也都關切地看著。
趙海平瞬間演技爆發,有些動容地說道:“末將遷延日久,此時才將二聖迎回,不能盡為臣的職責,讓二聖在敵國受盡屈辱,此一罪也!
“不能收復燕雲、直搗黃龍,殺盡金人為我齊朝雪恥,這是末將的無能,此二罪也!
“昭義軍不受朝廷節制,私自抗金、迎還二聖,僭越了為臣之道,此三罪也!
“末將便是有萬般不得已,也是罪該萬死!”
齊英宗趕忙說道:“韓將軍,此言差矣!若是沒有韓將軍,朕等恐怕要老死於五國城,又如何能回到齊朝?至於其他……哎,今日大喜之日,不說了,不說了。”
又是一番令人感動的君臣相合之後,眾人這才各自離席,回去休息。
只是趙海平的這番表演,卻讓兩位皇帝以及韋太后,心中發生了一些潛移默化的變化。
……
第二天一大早,齊英宗去給齊惠宗問安。
“父皇,昨日韓將軍的那番話,您怎麼看?”齊英宗見韋太后不在,低聲問道。
齊惠宗咳了兩聲,有氣無力地說道:“還能怎麼看?這國家大事,已經不是我們父子二人能左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