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兩個案件,王文川都表示了贊同,但唯獨阿雲案,他要我再斟酌一番!
“也就是說,這個阿雲案,確實有其他的處置方式?
“可是……王文川也沒說具體要援引哪條法律。
“只能我自己琢磨了……”
雖說仍舊沒什麼頭緒,但楚歌還是精神一振,因為王文川的回覆讓他確定了方向。
王文川的意思肯定是要改判的。
但此時楚歌需要解答兩個問題:第一是,為什麼要改判?
要知道王文川此時是參知政事,可以說是貴為宰執,他為什麼會對一個普通的少女殺人未遂的案件如此上心?
單純用樸素的同情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同情心肯定是一個方面,但肯定也有其他更重要的方面。
第二是,如何改判?
按照當時齊朝的律例,殺人未遂造成對方受傷的,就是判處絞刑,這是不可能更改的。
別說是張任俠了,就算是王文川或者是大理寺、刑部的人,也不可能硬是把法條給改了。
楚歌想來想去,有能力讓阿雲不死的人,只有一個。
那就是皇帝!
在古代社會,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而一個國家的法律,基本上也都是由皇帝來最終拍板的。
如果皇帝覺得一條法律不合適,那麼是有改動可能的。
然而,要讓皇帝直接為了阿雲改掉“殺人未遂處以絞刑”這一條,仍舊不太現實。
一方面,這條律法是齊朝一直都有的,也就是說齊朝從皇帝到大臣,基本上都認可這種處罰方式。皇帝沒有理由去改變這條法律。
另一方面,就算皇帝也對阿雲有所同情,但為了就一個平民百姓而改了齊朝的律法這種事情,他是幹不出來的。那會遭受很大的阻力。
楚歌一番分析之後,最終得出結論。
“能救阿雲的人,只有皇帝。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改掉這條律法,因為阻力太大,他也沒有足夠的動機。
“那麼……如果是皇帝已經說過的話、頒佈過的詔書,與這條法律發生衝突呢?又或者,皇帝有足夠的動機,判阿雲不死呢?
“從王文川的反應來看,他這位宰執顯然是有強烈動機保阿雲不死的。那麼,目前還支援王文川變法的皇帝,自然也可以被傳遞這種動機。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在於,王文川救阿雲的動機是什麼?
“嗯……恐怕除了樸素的同情心之外,就只能有一個原因了。”
楚歌分析一番,最終還是落到了兩個字上。
新法!
他推測,王文川之所以給他下命令,讓他想方設法地改判、救下阿雲,是因為這個看似並不起眼的案件跟新法有潛在的關聯。
如果這種推測成立的話,那一切就都串起來了。
楚歌立刻把皇帝的詔書和手諭給翻了一遍,果然,找到了一些線索。
在此之前,皇帝曾經下發過一條手諭:謀殺已造成人身傷害,但官員在審問犯人並對犯人用刑之前,犯人如實供認犯罪情節的,以自首對待,將謀殺罪降低2個等級進行論罪。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條手諭的指示,將阿雲定為“自首”,那麼阿雲就可以不死。
至於為什麼王文川希望阿雲不死?
因為只要確定了皇帝手諭確實可以凌駕於當時的法律之上,那麼變法也就有了依據。
換言之,在王文川看來,這個不起眼的案件,恰恰是變法的一個絕佳突破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