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春,西域告急,帝問策於群臣:何人可領軍鎮守西域?群臣不敢答,皆無人應和。帝欲震怒之時,殿尾二人出列。
帝大喜,問其官職姓名,乃七品翰林郭潮,張昕二人。朝堂鬨笑,皆以為二人年輕氣盛,不知輕重,難當重任。帝斥群臣,眾人遂不敢多言。
帝曰:此去關乎國家,可知否?
二人曰:知。
帝又問:所需多少兵馬?
二人答曰:各需兩萬足矣。
帝凜然,略有遲疑,稍作思量,曰:西域蒙胡鮮戎作亂,吐蕃虎視眈眈,幾國可戰之兵足有數十萬之數,爾等只需四萬,可是有些欠妥?
二人笑曰:不止四萬兵馬。
帝不解,問:何意?
郭潮曰: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
帝刮目相看,遂任二人為庭州都護,雲州都護,鎮守西域,由兵部員外郎白飛羽準備糧草器械,幫辦出兵事宜。
三年夏初,郭潮,張昕領兵四萬,奔赴庭州,雲州,以懾外敵。帝領百官城門親送,拜別國士。
白員外同李參軍相送十里,時值初夏,綠柳紅桃,鶯歌燕舞,如此良辰,三人古道辭別。
……
後中原動盪,與西域斷絕,外邦大舉入侵,為禍一方,朝廷有心無力,不得兼顧,二將生死未卜。
至十二年春,得西域來信,告知朝廷,二將連年苦戰,終擊退敵軍,收復河西失地,使西域又歸朝廷。朝野震動,為之壯舉無不聲淚俱下。
帝感其忠烈,賜萬戶侯,賞千金。
二十八年,西域諸國捲土重來,甘州,肅州盡失,西境震動,長安危急,白飛羽受命平西,領軍奔赴西境,東征西討,大小數十戰,終打通甘,肅二州,與庭州,雲州取得聯絡,得知二將用命死守,保兩州不失,感其氣節,授庭州將,雲州將,贈白玉鞍,可自決軍政,不必上報。
二將深受感動,隨飛羽四處征戰,屢立戰功,後受命,繼續鎮守兩州。時傳鮮戎聞二人名號,丟盔棄甲不戰而逃,蒙胡見其旗幟,不敢南下,西域諸國,皆懼於二人勇猛,紛紛臣服。
……
自白將軍去後,二將歸於輔國大將軍麾下,繼續對抗西域諸蕃,屢立戰功。
再後,二人堅守庭,雲兩州,達數年之久,縱後,西域多艱,萬般困難,常與中原斷絕,往來甚少。
後得僧侶使團,萬里跋涉,朝廷方知西域平穩,然,山河破碎,皇室衰微,州府割據,愈演愈烈,故而再也無力經營西域,遂口頭嘉獎二將,以資鼓勵。
西域百姓賴二將之庇佑,得以保全,然無朝廷之後援,無糧草之接濟,無兵馬之更替,斯人老矣,諸蕃趁機又亂,日益蠶食,二將雖有心征討,奈何兵力捉襟見肘,左支右絀,著實無力。故而樓蘭,龜茲等地相繼丟失,庭州北地屢遭侵犯,百姓流離,漢民失所,無不悽苦。
二將為保兩州,唯有固守,不敢出爾,每聞敵軍犯境,其心痛徹,常常淚目。
所謂……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當初隨二將出徵之兵士,大多故去,生者,滿頭白髮者十之有七,為國盡忠,舉國上下,無出其右!幸甚,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