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西域胡人,現任平盧軍兵馬使,營州都督!”
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從蕭嵩口中說出,這些人可都是大唐的名將。
李瑁也才知道李光弼居然是契丹人,史思明也不是唐人。
大唐果然是一個包容的王朝,上至王公貴族,下到邊關小將,都有異族人的身影。
“朕沒有想過要在朝中掀起華夷之辨!”李瑁解釋道,“朕只是準備漢武帝、漢宣帝那樣,召集各地名儒確立大唐今後的學術思想。”
蕭嵩猶豫片刻後才接話,“陛下,經歷過魏晉南北朝兩百餘年的戰亂後,民間的典籍已經遺失殆盡,除了五姓七望這種豪門大族,民間是不可能有專研儒學經書的大家。”
李瑁微笑道:“那好辦啊,你回去理一份名單出來,朕給他們下徵辟令,國子監、翰林院中的職位任他們選擇!”
蕭嵩臉色一苦說道:“就怕他們不願意出仕,特別是山東那邊的高門。”
李瑁一聽就懂了其中之意。
國子監和翰林院中的職務吸引不了孔孟之鄉的那些人。
畢竟那些人可是連和李唐皇室通婚都看不上。
“離了張屠夫,朕就要吃帶毛的豬嗎?”李瑁冷哼道,“你們內閣辦公的弘文殿不就是咱們大唐最大的藏書閣嗎?”
“陛下,弘文殿中的藏書不如五姓七望豐富,很多孤本都沒有!”蕭嵩解釋道。
他還有句話沒有說,弘文殿中的藏書還沒有蘭陵蕭氏多。
李瑁聞言倒是無所謂,“只要有四書五經和知名經學大家的註解就行了。”
等到時候找一個比較有才華之人,讓他去拿出那篇《原道》,那些不服的大儒自然就會跳出來反對。
“對了,朕這幾天趁著閒暇之餘,發明了一個小玩意。”
說著的同時,李瑁就轉身走向書架。
蕭嵩看著眼前兩尺見方的木匣子哭笑不得。
十分光滑的表面,肯定是經過了精心打磨。
他還以為皇帝愛上了木匠這門手藝,就準備假模假樣地勸諫一番。
“這是朕新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李瑁一邊說著,一邊就拿起早就雕刻好的活字,按照《原道》那篇文章排列。
半刻鐘後,一張散發著油墨氣息,滿是正楷小字的紙張被交到蕭嵩手中。
“陛下……”
蕭嵩看著手中嶄新的文章,心中思慮萬千。
從東漢開始,世家大族為什麼會興起?
僅僅只有兩個原因。
第一,地方大族手中有地有糧有兵。
第二,大族手中掌握著皇帝最需要的東西,那就是能當官的文化人。
畢竟皇帝不可能找不識數的人去管理地方。
而大族能壟斷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家族傳承的書籍。
在宋朝之前,書籍的傳播全靠手抄。
就算是皇帝想要讓天下人都有書讀,也找不到那麼多的抄書人。
而有了印刷術之後,才有寒門士子的出頭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科舉制度在宋朝才被完全推廣出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