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而換上了一身明黃色的龍袍。
從倉庫通風口斜著進來的陽光,正好照在李隆基那張滿是皺紋的老臉上。
他身後是身著一品官服的牛仙客,再後面是不下一百人,全副武裝的侍衛。
“沒有這二百四十萬石糧食,朕看那逆子能不能堅持到明年夏糧收穫。”李隆基臉上全是志得意滿的笑容。
他隨手把精米丟回倉庫,侍立在一旁的小太監急忙拿出手絹上前。
長安能在唐朝被確立為都城,還得感謝那個好大喜功的隋煬帝。
全靠他竭盡全力修的大運河,才能保證長安與洛陽的口糧。
此時的運糧路線是,二月份從揚州開船出發,四月份之後透過淮河進入汴河。
因為這時候運河水還比較淺,滿載糧食的船隻無法通行,只能等到六七月份才能到達運河與黃河交接的河口。
這時卻又是黃河的豐水期,船隻同樣無法通行,要等到八九月份黃河的水位落下去之後,船隻才能進入洛河。
就算花了半年時間,運糧的路程也才走了一半,剩下的半程更加麻煩。
首先需要用車輛或者騾馬把糧食馱運到陝州(今三門峽市陝縣),透過陸路繞過三門峽後,再重新進入黃河,入渭河,最後才能抵達長安。
長途運糧自然不可能一次性運完。
今年的糧食大部分都還留在洛陽倉庫裡,等待年後起運。
李隆基身為皇帝,自然知道關中缺糧的情況。
他逃到洛陽之後,第一時間就讓人把倉庫看好了。
亂世之中,糧食可是比黃金更加貴重的東西。
有這些糧食,他就能源源不斷地召集起兵馬出來。
想到此處,李隆基對平定叛亂就更加有信心了。
“牛愛卿,各地節度使應該都收到了朕的勤王詔書了吧?”李隆基一邊用絲絹擦著手,一邊回頭對牛仙客問道。
牛仙客上前一步,躬身回答道:“河東節度使王昱、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的回信應該快到了。”
“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河西節度使蕭炅、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劍南節度使張紹貞,他們應該已經收到了詔書。”
“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可能還沒有收到詔書。”
李隆基粗略一想。
河東有五萬五千兵力,朔方有六萬四千七百兵力,二者相加都有十二萬兵力了。
他下發的詔書是讓節度使帶兵傾巢而出。
如果這兩個節度使還聽指揮,依靠這十二萬兵力就足以奪回長安。
但是,這兩個節度使是否願意起兵勤王呢?
李隆基經歷了朝中大部分官員叛變,對邊疆大將已經不信任了。
“朕還能相信王昱和王忠嗣嗎?”李隆基問道。
牛仙客看到他臉上的懷疑之色,心裡頓時一沉,急忙說道:“陛下,王昱出身太原王氏,素有賢名,必不可能做出作壁上觀之事,更不可能從逆。王忠嗣是陛下的養子,和先太子李瑛交好,也不可能投靠仇人。”
提到太子李瑛,李隆基的臉色瞬間沉了下來,彷彿佈滿了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