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物以類聚,人按群分,這話果然半點不假,孟浩然的那三個朋友倒還都跟他一樣是xìng子淡然之人,一身麻布儒服灑然而來,大雅至正園的環境,連帶著這份職司本身俱都很合其胃口,做起事當真極其用心,往往一篇水平尚可的詩作便是反覆揣摩,甚或為了一個對偶的工整與否及典故出處不惜窮盡類書。
公事之餘,這幾人或在園中月下聚酌,或吟詠品評詩作,對月持酒,傲嘯長歌,這份子飄逸的灑脫著實讓唐成看著眼熱,然則也僅限於眼熱罷了,因是心態不同,對於參加這樣的小聚,一兩次時還能感受到樂趣,時間久了卻終究不行。
畢竟是個穿越人,在他的骨子裡跟這些純粹的唐代文人還是有巨大差別的,再則,唐成也不太習慣他們聚會在一起時那種目空天下的豪論,或許在當時人覺得這是有魏晉清談遺風的大風雅,但唐成聽在耳中,這些脫離了現實,純乎理想化的高論在許多時候不僅沒讓他感覺到豪氣,反而更多的只覺可笑。
除此之外,唐成還有一點格格不入的便是不習慣他們對詩文作用的過度推崇,在這些人的言論之中詩文的作用被無限放大,張口就是“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唐成雖然喜歡唐詩,也喜歡那些雄奇的美文,但喜歡代替不了理智,作為一個穿越人,他實在難以認同這些人的說法。
雖則這些人口口聲聲便是盛世功業如何如何,但盛世功業畢竟不是坐在這兒憑嘴能說出來的。對於只相信下多少種就收多少苗,好的做事結果只能從好的做事過程中得來的唐成而言,饒有興致的參加了三兩次這樣的聚會之後,便發覺自己跟他們終究還是道不同,志也難合。
這些人哪,做做文字工作是綽綽有餘,也能勤力勝任,但要說到做官任事,哎!且還得歷練磋磨些時候。
唐成很少參加這樣的純文人聚會,除了志不合道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需要整理“自己”的詩作,原本還不覺著,但這些個rì子下來,猛然歸總兒時唐成才赫然發現自己借來的名作竟然已多達百餘首,時間跨度從盛唐到晚清,雖然他已經極力避免在同一個人身上借兩首詩,以免太過於惡搞文學史,但這一百多首的數字本身就足以使他自己震驚莫名了。
看著這一百多篇使他在短短時間裡聲名暴起的名作,唐成一時陷入了迷茫,當初他決定借用這些名作時,更多的是將之視為一種手段,實現自己理想的手段。但是現在仔細反思一下,實際情形真是如此?若單為求名的話,這一百多首裡的三一之數就該夠了吧,為什麼後面還整出這麼多來。
想了很久很久,唐成最終只能無奈的承認,在這個過程中他終究還是沒能抵住虛榮的誘惑,聽著那麼多人傳唱,那麼多人對署名為唐成的詩作讚不絕口,儘管心裡明知道這不是自己寫的,那份虛假背後的虛榮還是讓人如此沉醉,以至於不知不覺之間就已沉迷下去。
從這個事情引申開去,偶爾陷入反思之中的唐成突然發現自打來到這道城之後,他似乎就有了一些變化,但這變化到底是什麼,自知者難,他一時也想不清楚。
心裡面的糾結在繼續,但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對於唐成而言,一件事情不僅是過程,它的結果同樣重要。行百里而半九十的事情他永遠也幹不出來。
…… …… …… …… ……
一百多首詩,雖然數量少些,但也儘夠做一本薄薄的詩集了,與其一份份的謄抄行卷,倒不如版印一本薄頁的詩集出來,這遠比單頁的行卷要看著更奪人眼目。
&n.碌著這些事情的時候,往rì書香盈鼻的何仲達書房中卻是一片愁雲慘淡。
距離那次大受打擊的文會不到一個月的功夫,何仲達就已蒼老了許多,看著同樣黑沉著臉sè從外面走進來的王群玉時,他甚至連起身迎一下的興致都沒有。
“達翁”,看著何仲達這般樣子,同樣是一臉鬱郁的王群玉長嘆一聲後在他身邊坐了下來。
相對無言,兩人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似乎就跟做夢一樣,往rì在道城詩壇叱吒風雲,被人拍著供著的他們突然之間就已風流雲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生活上如此,而對於素來熱鬧慣了,被人捧慣了的何、王兩人來說,突然由無限風光墮入寂寞冷落,要想適應這樣的生活更是難上加難。
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不這樣又能怎樣呢?大雅至正園強勢如此,尤其在那唐成yīn險的使出禮聘審詩人這樣的招數之後,對於何仲達兩人而言,簡直就是釜底抽薪。那三個老不死欣然受邀的那一刻,於道城詩壇來說,大雅至正園就已悄然擺脫了野路子的身份。
出面跟那三個老東西叫板?何仲達想都不敢想,跟這三位德高望重的宿老比起來,整個山南東道不提,單是在道城的影響力他們就遠遠不及。更何況而今道城詩壇裡到底有多少人希望鑽營一個大雅至正園的審詩人資格,或者是等三個老東西死了之後往進替補?這誰也說不準。但何仲達知道的是,這樣的人肯定不少。
釜底抽薪,二桃殺三士,那個唐成真是狠毒到家了。
沉默許久之後,何仲達終於開言道:“文山,此來何事?”。
“就是來看看”,意態消沉的王群玉強打起jīng神笑道:“達翁,小兒輩的胡言**語你別放在心上,沒得氣傷了身子不值當”。
這話沒頭沒尾,何仲達聞言一愣,“文山,什麼小兒輩的胡言**語?”。
“大雅至正園的詩評會呀?”,王群玉也愣了,“此事達翁不知?”。
聞言,何仲達不屑的一笑,“文山你說的是大雅至正園新弄出的那個名目?哼,自吹自擂,真是恬不知恥!”。
何仲達口中所言的詩評會確實是大雅至正園的新名目,此事緣起於孟浩然,這個名目類似於文會,不過卻不寫詩,而是參加者對選定的詩作進行品評,推其長而論其短,於切磋之中總結作詩之法,這個名目一出,甚得年輕士子輩們所喜,尤其是道學中進士科士子幾乎是傾巢而至,便是幾位授課博士也到了。此次品評詩會在道城文壇影響甚大,而被評的第一人便是唐成,也正是借這次由道學進士科士子和博士們參加的品評,唐成的詩才及詩名以一種近乎官方的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及肯定。
“達翁,你說的是第一期,那已是半月之前的事了,就在昨rì下午,大雅至正園有了第二期評詩,評的就是達翁你的詩作”。
聞言,何仲達全身陡然一震,瞬時之間便覺臟腑之內氣血逆竄,“我?”。
“正是”。
“評的什麼?”。
王群玉擔憂的看了何仲達一眼,“達翁,都是些小兒輩胡言**語,不值一哂”。
“評的什麼?”,何仲達陡然提了三分音量,“快說”。
“那大雅至正園收集了達翁幾十年間的許多詩作,以供品評”,王群玉實在有些不堪何仲達那燙人的灼灼眼神,“後輩狂妄,渾說什麼達翁的詩作不過中規中矩,至多中平而已”。
“中平”,聽到這兩個字,何仲達臉sè猛然一白,嘿嘿一笑後,看著言語閃爍的王群玉道:“還有什麼,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