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吳駒結束了視察,回到洛陽。
洛陽還是如之前一樣,雖然還未恢復到全盛時期的繁華,但醫家的努力也起了作用,街道上的人煙多了些,只是每個人的臉上都戴上了由官府統一發放的口罩。
回到魏煥的府邸。
吳駒洗盡一身風塵,坐在桌案前,檢視剛送到不久的幾封書信。
一封是蘇長老給的,信中說秦國的疫病情況完全在掌控之中,基本翻不出什麼大浪,並詢問吳駒韓魏的疫病情況如何,是否需要秦國分部這邊做些什麼。
吳駒給他寫了回信,講述了韓魏的疫病情況和自己的近況。
還有一封,落款是……荀況?
荀子??
吳駒表情錯愕,將信件開啟,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信中,荀子向吳駒問好,對吳駒指導和治癒秦韓魏三國疫病,挽狂瀾於既倒的行為表示了崇敬和讚揚,信中說道:
“閣下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吾欽佩不已,此乃知行合一,歷來聖賢以此規己,然閣下達也。”
荀子的信用詞嚴謹,字裡行間將儒家所崇尚的禮節發揮的淋漓盡致,使人看到之後,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個銀髮矍鑠,嚴肅正經的老者。
寒暄之後,他言明瞭這封信的來意。
“吾欲修後詩,蓋詩經之續。”
儒家的許多先賢都曾經修訂、整理過《詩經》,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孔子對其的修訂,孔門七十二賢、三千弟子中有許多也參與了這一過程,早些年,荀子也曾對《詩經》進行修訂。
但荀子這番操作著實讓吳駒一驚,這位竟然想修詩經的續作!
荀子在信中說,之所以想修《後詩》,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稷下學宮祭酒姜堪和許多著名學者都在倡導五言詩,所以最近一段時間五言詩佳作頻頻。
其二是因為吳駒,他開創了詞,同時受到了擅作詩者和作賦者的青睞,在七國之中引領了一場新風氣,詞如今已經成了氣候,是僅次於詩賦的第三大體裁。
《後詩》主要收錄的,便是五言詩和詞。
荀子覺得《詩經》中絕大多數都是四言詩,重新修訂,加入五言詩和詞的話不合適,於是便有了撰寫《後詩》的想法,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儒家許多人的支援。
荀子給吳駒寫的這封信中,便是想要收錄吳駒的詩詞,包括《水調歌頭》、《將進酒》、《送友人》、《涼州詞》、《夜雨寄北》。
吳駒流傳在外的一共就這五首詩,荀子一首不落。
這也沒辦法。
說實在的,荀子的眼光是很高的,他這次編纂《後詩》,召集了一大群儒家學者,在七國範圍內進行收集,層層傳遞,層層篩選,一年內能送到荀子眼前的可能就只有百首不到,但他最終選的也就這麼幾十首,可以說是相當嚴格了。
一個人有兩首詩作被選上都夠嗆,更別說五六首,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