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裡政治嗅覺最為敏銳的呂不韋和李昱卻從中嗅到了一縷不一樣的味道。
看來……不給吳駒升官是早有預謀的……
儘管猜到了這點,但呂不韋和李昱對子楚和秦國的忠心毋庸置疑,當即決定將這件事埋在心裡,不再和人提起。
在吳駒說謎語般的暗示和規勸下,子楚也意識到自己有點失態,便不再糾結此事,繼續其樂融融,有說有笑的吃起火鍋。
當然,吳駒沒說的還有一件事。
那就是這段時間他收到的類似的信件不止張平這一封。
趙國的那位丞相平原君,楚國的那位丞相春申君,新上任的燕國丞相將渠,都曾寫來書信,想讓吳駒去到他們的國家。
畢竟就算不說函谷關一戰,他也是名正言順的醫家魁首,並且用燒刀子、詩詞等等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並不止醫術這一樣。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吳駒這麼“搶手”了。
……
時近午夜,眾人都吃的飽飽的,紛紛感嘆不虛此行。
見天色已晚,眾人便紛紛散去。
不過,臨走前子楚找到了吳駒。
“張平那封信……你怎麼看?”他問。
吳駒一愣,旋即哭笑不得:“放心吧,我不會去韓國的。”
“那就好那就好。”子楚舒心了些,旋即又信誓旦旦的保證道:
“你放心,只要你所謂的時機成熟了,寡人絕不吝嗇獎賞,最低也要封君封侯!”
“好!”吳駒笑了笑。
他放下了毛筆,吹乾信紙上的墨水。
這是他給張平的回信。
信中,他同樣祝願了張平新年快樂,委婉的拒絕了他的邀請,但又極其隱晦的表達了自己在秦國並不如意,還話及之前治療疫病的時候在韓國的日子,深深淺淺的誇了一波韓國,模稜兩可之間表達出了對韓國的傾向。
更為重要的是,吳駒的文字並不突兀,彷彿一切都只是他發自內心的感慨,和隨手寫出來的回信而已。
他給其他幾國的回信,也基本使用了這樣的模板。
如果有後世的高段位茶藝師或海王在這,一定會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感慨一句“吾輩楷模”。
因為吳駒這封回信,和那些養魚吊備胎的話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吳駒的意圖也正在此。
他在向六國發出一種善意的訊號。
這會讓六國的人相信,吳駒並非一心效忠秦國,將他拉攏到己方陣營的可能性很大。
他在進行政治欺詐!
子楚身為當事人之一,自然看懂的吳駒這封信中暗藏的深意。
“這政治欺詐的手段,怎麼感覺有點縱橫家那味呢?”子楚摸著下巴。
“可能因為我們百家之人多少有點向同行學習吧。”吳駒隨口說道。
“寡人真是越來越好奇你到底想做什麼了。”
“我有預感,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吳駒送走了子楚,目送著對方的馬車離開,旋即將信紙裝進信封,交給信使,命令他前往韓國,送給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