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個世界上總是聰明人太多,好人太少。
而故事之外,天心難測,世情如霜。
三聯版《倚天》後記中,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曾讓喪父的鄧錚每每讀起,都悲痛莫名,潸然淚下:“……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或許,金庸落筆修改新《倚天》時未必不曾想過:若這世間若再寬容半分,無憂無苦,他又怎麼會失去他的長子?
1991年,金庸將《明報》賣給於品海,有人就說那是因為于品海長得像他死去的兒子。
記者問及此事,金庸這樣回答:“理性上我沒這樣想。但他跟我大兒子同年,都屬猴,相貌也的確有點像。可能有吧。”
……
這種跨越兩個世界的極端巧合,這種可怕的敏銳的洞察力,如何不讓鄧錚心驚?
臥房裡,李曼卻繼續道:
“趙敏在萬安寺事件中,就表現得異常的寬容與隨和,之後的趙敏也始終是用樂觀與寬容來面對一切,這不僅是因為趙敏的性格原本就很樂觀開朗,也因為這些是小鄧寫該書的主題,必然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好比為了凸獻‘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黃蓉也要從機靈可愛的小女孩隨著年齡成長,變成一個統帥群豪的領袖人物。
正是由於書裡充斥的這種佛家意味的寬容寬恕,張無忌最終選擇趙敏,才是最正常最合理的。
一個開朗樂觀的郡主娘娘更能看得開眼前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只有趙敏才能夠幫得了張無忌。在這裡,其實依稀可以看得見郭靖黃蓉的影子,郭靖的一切理想都必須透過黃蓉才能夠實現,同樣,張無忌當上了教主‘一心想要止戰息爭,但兇殺血仇,卻一件件迫人而來。’
明教的成員們一個個都是敢做敢當,爽快豪氣的性情中人,幾乎沒有誰不是好漢子,那為什麼會和正派中人勢同水火呢?
按書中所言,形式太偏執激烈,缺少退後一步的海闊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寬容心態,所以明教剛剛度過大劫想的卻是明教終於不再四分五裂,可以大幹一場了。
要想解決好這個矛盾,憑藉張無忌在光明頂的表現肯定不足以“皆大歡喜”,在此之後只會有更激烈的碰撞。
小鄧在這裡採取了透過更強大的外敵帶來更大的危機從而使雙方頓悟的方式,不新鮮,但講得通。這樣一來,張無忌想要解決的一切紛爭與恩仇就都轉到了趙敏的身上,最後由且只能由她來慢慢消化。
明白這個,就會明白趙敏到了這裡其實已經是全書的靈魂,是整個《倚天》世界的樞紐和靈魂。
她對於張無忌的重要性,無可匹敵,無可替代,甚至絕不僅僅是兒女情長花前月下的問題,這就好比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黃蓉的郭靖,怎樣去‘為國為民’!”
——只有趙敏才能幫得了張無忌!
——無可匹敵,無可替代!
這些關鍵語句,在姜妃腦海中轟然作響,姑娘明眸一亮,迅速捕捉到了母親言語背後的深意,再聯想到最開始的話題——退出娛樂圈,心中轟然震動,顫聲道:“媽,這就是你建議我退出娛樂圈的原因?讓想讓我,成為趙敏?”
“那可沒有,你爸又不是汝陽王,你是你,趙敏是趙敏,誰也成不了誰。”
李曼莞爾一笑,摸著女兒的腦袋,神情溺愛又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