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補13號的,兩更連發,6000+)
合適?搭調?
所求簡單?
安全感?
姜妃玲瓏心竅,雖然暫時還沒完全猜透,但也知道母親是在借《倚天》說她和鄧錚的關係,提點男女相處之道,只是不知,這跟讓她退出組合退出娛樂圈有什麼關係。
心中一警,也不言語,默默聽著。
李曼今天似乎打定了主意,要把想說的,該說的,都說透給女兒聽,握著她的手,繼續道:
“我知道,你們年輕人心中或許不服,趙敏如果不瘋狂示愛耍花招悍然搶婚,周芷若張無忌一旦真正結成連理,未必不能過下去。
確實,按這二位的本性,是可以湊合的,真把周芷若和張無忌安排在一起了也不是一定過不下去。但匹配上,遠不是最佳,也絕不會太幸福。
說到趙敏,支援她的讀者,相信絕大部分也都像媽媽剛才所說的,認為她和張無忌在性格上是很好的一對互補,一個聰明果敢,一個仁厚優柔,但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在書中他們的一個最大也最重要的相同點——寬容。
張無忌的寬容不用再說,趙敏在遇到張後,對待自己的情敵與敵人始終都顯得很寬容隨和,這不一定是說趙敏一定是這樣的性格,而更多是小鄧他作為作家自己的決定。
一個寬容的男主角,需要一個同樣能寬容的女主角。
其實,相比《射鵰》《神鵰》,《倚天》給媽媽的感覺很奇怪。所以,我一直在猜度小鄧的創作理念。
《射鵰》裡的小鄧,字裡行間少不了文人俠士的輕狂,《神鵰》裡的小鄧,在情網中傳遞優雅堅守與傷絕,而《倚天》呢?”
姜妃聽的越來越認真,她知道母親雖然因為外公外婆家的傳承,投身商界多年,但酷愛讀書,要不然也不會跟父親相識相愛。而且,她本身還是南國木蘭讀書會的副會長,屬於很會讀書的那種人。
鄧錚門外聽著,暗自點頭。
果然是心中有佛便是佛,同樣的人物劇情情節,在鄭文翰那廝看來,處處花招,遍地技巧,完全捨本逐末,純粹是一種充斥在現代人潛意識中的“捷徑”心理作祟。
他昨天在雜誌社小會議室外,耳聞鄭文翰論述“瘋狂愛&大表白”時,心裡就頗不以為然,但還沒來得及細想琢磨,薑母李曼畢竟見多識廣的過來人,三言兩語就給出了一個跟鄧錚心中感受很接近又很成熟的一個看法。
鄧錚心中暗道佩服,果然通透厲害,怪不得姜大理事長這樣面上古板嚴苛實則內心老狐狸的人都給治的服服帖帖,怪不得自己每次一聽說要見她老人家都暗自心裡打鼓……
李曼頓了頓,繼續:
“《倚天》這書,一開始就寫了一段妖女與名門正派的生死之戀,而隨著明教的出現,小鄧嘗試顛覆傳統正邪觀,創立一個與過去毫不相同的‘好魔教’的心意越來越濃,這時候的小鄧,或許認識到了面對幾世糾結的恩怨,依靠偏激與仇恨是無法化解的,於是,後來的張無忌逐漸的變得溫和,軟弱,逐漸的變得優柔寡斷起來。
光明頂一戰後,小鄧興許是深感讓張無忌化解雙方恩怨已然陷入困境,於是趙敏開始登場。
小鄧的那個徒弟鄭文翰只注意了風花雪月,卻沒注意到,實際上,張無忌、趙敏在大都那個小酒店裡的對話是整部書的一個關鍵中的關鍵。
張無忌在這裡表達了他心中的希望:‘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
這是張無忌的想法,應該也是作為作者小鄧此時的想法。
小鄧在這裡,或許不再想塑造一位任性執著的俠客,而是希望能夠表達自己用寬容化解仇恨,以和平親愛泯滅恩怨的思想,這也成了《倚天》的最終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