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如今大明已經確保提升加工精度,讓新生產的後裝噴子,在使用低膛壓近程彈藥時,不至於從膛尾縫隙處洩露火光,最多隻是透出幾絲黑煙而已。
如此一來,火槍手不用戴厚厚的皮手套,也不用擔心尾部噴火灼傷手了,操作精度也能因此提升。
各種裝填機構和氣密機構的小最佳化,讓明軍最新產的後裝雙管噴,可以做到每分鐘裝填八輪左右。哪怕是馬背上顛簸的環境,動作走形操作變慢,至少也能每分鐘五六輪。
而裝填一次能打兩發彈藥,這就意味著噴子能做到每分鐘噴15個霰彈筒,最慢最顛簸的情況也能10發。這火力密度,絕對會讓噶爾丹好好喝一壺。
至於那些龐大數量的老式雙管噴庫存,就換裝給二線部隊了。反正李定國這次派出關騷擾的都是一線精銳,優先裝備新生產的批次。
……
初期騷擾戰的進展,也果然如李定國的預期。
一隊隊數百騎的明軍小股騎兵,都人人裝備精良,配備三馬,來去如風。因為只穿一件鋼質胸甲,馬匹負重也不算沉重,準噶爾部的鐵甲重騎兵根本追不上,能追上的都是輕裝弓騎兵遊騎兵。
但是準噶爾人的遊騎兵又完全不是大明遠狙近噴雙槍騎兵的對手,屢屢小規模遭遇戰、斥候戰就被打得滿地找牙,動輒留下數百具伏屍,慘不忍睹。
雖說這樣小刀開眼的戰鬥頻次不高,前前後後拖下來,總共也就殺傷了準噶爾部數千騎,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他們剛剛裹挾的喀爾喀部炮灰。但這些戰果已經極大打擊了準噶爾部計程車氣。
無能狂怒的噶爾丹,也只好使出自己的殺手鐧——讓他麾下那五萬之巨、拿著羅剎國原裝進口燧發槍的火槍騎兵,也投入到斥候戰巡邏戰中去。
既然弓騎兵幹不過明軍的火槍騎兵,那就公平地用火槍騎兵對打!
可惜,又過了半個月,連續數場小規模廝殺,再次證明準噶爾人的火槍騎兵也不行。
火槍騎兵和火槍騎兵之間,也是不一樣的!
明軍用的是狙,準噶爾用的是滑膛槍,遠端對狙肯定吃大虧。想要衝上來貼臉輸出,結果又被連發噴子噴得不能自理。
噶爾丹連連受挫,卻又逮不住跟明軍主力決戰的機會。這讓噶爾丹堅信“明軍當中能有這麼好裝備的,應該只是少數精銳,所以明軍才不敢跟我硬碰硬,只想依託長城用精兵消耗我”。
而明軍小部隊則非常知進退,每次帶著三匹馬出擊,一旦另外兩匹馬背上馱的彈藥物資用完,他們就毫不留戀立刻撤退,繞路回到關內。
這樣撩撥拉扯了一兩個月,到小康二十二年盛夏五月的時候,噶爾丹終於忍不住了,也終於相信了一次他從喀爾喀叛徒那裡得來的明軍佈防情報。
他逮住了一個缺口,意識到當時明軍在大同右衛殺虎口的防守非常薄弱。
明軍據說此前被他往東的機動給虛晃了一槍,大同原守軍有相當一部分被調去了張家口補位,聽說眼下大同右衛的殺虎口只有不到四千人死守。
他決定集中火槍大炮,強攻一場,逼著明軍跟他主力決戰——反正他也不是什麼傳統的蒙古軍隊了,他可是蒙古和羅剎的結合體,自從十三年前結盟羅剎,他就買了足夠的火槍大炮。
所以,對付傳統的長城關隘和舊式城牆,噶爾丹有自信靠大炮轟出缺口,快速破城。
事到如今,他當然知道大明也擅長造稜堡,知道大明有新式防炮要塞。但問題是稜堡也只能用於升級重點地區的城池,沒法升級萬里長城啊——
因為這個工程量太大了,就算把萬里長城的某些段升級防炮效能,也總有沒升級的地方,而草原遊牧就可以專挑那些還沒升級的地方來打,繞開你升級過的地方。
此時此刻,被噶爾丹挑中的大同右衛殺虎口,就是一處典型的明外長城尚未升級的舊式隘口。
就是這裡了!先轟開,再逼明軍主力決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