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國姓竊明> 第43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2 / 2)

而顯微鏡的出現和微生物的發現,當然又讓大明生化環材領域很快就能迎來一波新井噴。比如都有人開始搞歷史上“巴氏防毒法”的對比研究了。

反正現在有顯微鏡,可以看清微生物的生死,那就可以精確觀測各種藥物和衛生手段的殺菌效果了,這絕對是一個質變。

光是大明科學院下屬幾個研究所,這兩三年裡對於各種食物軍糧保鮮技術的對比研究,就讓大明的遠征後勤保障穩定性,又上了一個臺階。

一些惠而不費的小措施小規章,和預處理的技術手段往上一堆,就讓大軍軍糧變質吃壞肚子的機率明顯下降了一點。

除此之外,比航海鍾和顯微鏡再檔次低一些的小科學發現發明,在過去五年裡起碼又堆積了十幾項,

什麼反射式望遠鏡、潛望鏡,八十錠小宛紡紗機,砸棉機,改良式的手搖縫紉機、初代腳踏縫紉機……朱樹人都數不過來了。

大明朝廷在看到“科教興國”的希望後,對南京大學和大明科學院的支援力度也變得更大了,同時還開始琢磨另外兩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就是準備酌情允許各省自籌經費、設立每省一所理工科大學,就比照南大的辦學方式。

於是,在過去三年裡,大明在各省的科教籌備方面,下了不少力氣調研和預熱,進行人才儲備。

可惜因為理工科人才的絕對數量還是不夠,最終只能暫緩,改為分成幾個小步驟走。

第一步就是立刻進行南京大學的新一輪擴招,這事兒是從小康十八年、也是南大建立的第十一年開始的。從此,南大的每年錄取人數,從原本的每年600人,進一步一次性擴充到1500人。

不過擴充之後,也附帶著一個待遇降低,那就是以後南大的畢業生,將不再按照舉人待遇侯選派官。

換言之,“讀完南大也有機會做官”的待遇,到南大的第十屆學生為止,以後就沒這種好事了。

擴招之後學生含金量會迎來第一次下降,但是可以得到更多人才,將來到地方上去進行科學基礎教育工作,把數理化教育變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甚至從600到1500這擴招的900人,裡有一半入學分數最低的,將來就定死了直接按照“師範生”培養,必須送到地方上教書。

而如今雖然還沒能力在各省建立大學,但至少可以先建立各種中學級別的新學學堂。

目前先做到每個省的省城有一座理工科中學,教導進入大學以前的基礎數理化知識,也教傳統文學哲學。

最終的畢業教學水平,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初中二年級數學和物理水平,加上一些化學和生物常識。

而這一項工作,從小康十八年開始,到小康二十年,已經初步完成了。這年大明各省的省城,都至少已經建立起了一座綜合型中學,招生規模都在數百人左右。

其中南京、杭州、蘇州、南昌、武昌是全國建中學最快的地方,到小康二十年時,他們已經有學生學到三年級了。

這幾個省份原本就最重視文教,朝廷給了政策後,地方鄉紳第一年就瘋狂積極響應、自己踴躍捐錢把中學建起來了。

而廣州、成都、重慶、北京、開封、濟南、福州稍晚一些,它們是小康十九年建成的第一所綜合型中學,如今有了二年級的學生。

剩下其他相對偏遠或窮困一些的省城,最後也趕在小康二十年的朝廷截止期限,草草把中學建立起來。

哪怕錢少沒人捐,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大不了先減少一點招生規模。分配不到足夠多的老師,就先減少一些課程。

朝廷的文部最後核查時,也確認了各省已經有了教數理化常識的中學,對這個結果挺滿意。只是核查時,也發現一些窮省確實硬體和師資力量不行,為這事兒也跟朝廷彙報。

朝中文部官員商討後,又請示了內閣,最終內閣做出決策,建議各省在第一座通科中學之外,再建立以府縣為單位的“圖書館”。

要求一年之內,確保在所有省城設立一座可以供學子上門閱讀的圖書館。但是因為受限於時代技術管理水平,那肯定是不能允許外借圖書的,只能是來館裡現場讀,不能把書帶回家,而且進出館還得被搜身,以免竊書。

至於圖書館裡必須提供的全套基礎數理化教材,朝廷文部會統一下發給各省。反正如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都很成熟了,朝廷刻版印書也不貴。一次製版印個幾千上萬冊完全沒問題。

最終,朝廷會按照大約三萬套的標準進行授書。給每個省的省城圖書館,至少配備全部通用數理化教材一千套,當然四書五經這些傳統教材也會配發供免費借閱。

未來三到五年內,文部還會責令各省,在三年內實現每個府城有一座公立免費圖書館,所需書籍可以由省城圖書館原本拿到的配額分一部分過去。

五年內要實現每個縣城有一座公立免費圖書館,書籍來源也可以從省裡那一千套分潤,同時地方上的鄉紳可以自行捐助解決一部分。所有的館子都是可以上門看,但不許外借。

朝廷只管原始教材的提供,建造和日常運營的經費就讓地方鄉紳自籌,朝廷不給預算。但是可以在圖書館門口給捐錢的人立功德碑寫上每個人的貢獻。貢獻達到一定金額的,以後子弟可以優先去國子監捐監生。

有了中學和圖書館這些更基礎的設施,相信大明在各省省城都建一座大學的計劃,應該在未來數年內,就有希望了吧。

雖然這種大學,註定要比南大簡化刪節一個版本,畢業生也沒法享受行政級別的待遇。但總比沒有好,也能充實大明的科教人才隊伍。

——

PS:新書已開這本需要加速完本,今天第二更,差不多萬字了。可能下午還會加更,但不一定,大家別特地等。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