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禪、蔣琬達成出兵方略後,姜維開始著手出兵事宜。
此次出兵雖然只有一萬人,但所部皆是精銳,唯一令姜維遺憾的是,大漢沒有一支成規模的騎兵,馬匹依舊只有將官一級或者哨馬可有。
在他的計劃中,與曹魏爭鋒,就必須要建立一支大漢的精銳騎兵,才有能力與曹魏的虎豹騎一較高下。
好在羌族部落有大量馬匹,姜維期待著,倘若此番舉事能夠成功,可以從羌族人那裡獲得大量的馬匹,為大漢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
在這個時代,騎兵已經開始逐漸成為戰場的統治者了。
曹魏的虎豹騎,可以北擊烏桓,可以追在新野殺得劉備猶如喪家之犬。憑藉的就是騎兵超高的機動性與較強的衝擊力。
然而這個時代的騎兵,與盛唐的騎兵乃至後世金兵鐵浮屠相比,仍舊差了許多。
姜維作為穿越者,十分清楚這其中的要害區別在哪兒。
就是一個看似非常不起眼的裝具:
馬鐙。
馬鐙出現前,騎士想要在馬上攻擊敵人,無論是揮刀還是射箭,都需要緊緊用雙腿夾緊馬匹,否則就容易失去平衡,掉落下馬,這個過程會消耗極大的體力。
而有了馬鐙之後,騎士只需要踩住馬鐙,就很容易找到平衡,幾乎不需要耗費什麼體力去控制平衡,從而使得馬上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姜維知道這其中的關鍵,但苦於沒有足量的馬匹。
萬事開頭難,蜀漢缺騎兵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只有一步一步的來。
按照姜維的計劃,此次孤軍北上,定在三月底正式出兵。
這一次姜維準備帶著北上的將領包含了馬岱、梁緒、傅僉、潘平。
此外自己的兩位夫人關銀屏、和花鬘也要隨自己一起出徵。
因為這次北上是出偏師接應迷當大王,風險極大,姜維原本是並不打算帶上諸葛瞻的。
然而諸葛瞻決心很大,他要親自去一趟雍州,看一看他父親諸葛孔明奮戰過的地方,故而姜維也只好將他帶上。
三月末,諸軍集結完畢,姜維一聲令下,大軍開始北上。
馬岱作為漢軍和羌族部落的聯絡人,帶了三百兵馬率先北上。
姜維則親率大軍,沿著官道一路向北,徐徐跟進。
從成都往北,大軍行進了三日,便抵達了漢中。
漢中乃是大漢朝的龍興之地,也是蜀漢北部最重要的戰略支點。
漢中位於益州最北端,屬於盆地地形,因為漢江的沖刷,又形成了四級階梯的地貌,其中第一、二階梯因為河流的沖刷,地勢平坦開闊,且沙土質量高,所以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而第三、四級階梯都是山地,所以漢中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因為這裡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諸葛亮在三顧茅廬時就曾指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勸說劉備攻佔益州。
蜀漢建立後,諸葛亮數次北伐,雖和魏國互有勝負,卻始終佔據戰爭的主動權,主要原因就是漢中地理位置優越,可以多向出擊,用聲東擊西之策使魏國防不勝防,疲於奔命。
當姜維率領大軍抵達漢中後,漢中都督王平立刻出來迎接。
姜維北上乃是代天子巡雍涼,且姜維乃是衛將軍,職位比王平高,故而王平以下官之禮參拜了姜維。
兩人一番寒暄後,王平將姜維請入了漢中的都督府。
王平很好奇為何姜維突然又率領一支軍隊北上,於是問姜維道:“伯約,莫非咱們大漢又要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