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問,總算讓曹操冷靜了下來。縱觀許褚、鮑信兩人的生平,確實非是怯戰之輩,只不過曹操仍是想不到此刻不北上擊董的理由。
實際上鮑信一開始也反對許褚的提議,他也認為此時應該北上。可在許褚那裡聽了一眾謀士的分析之後,他轉而贊同許褚的意見。
鮑信將事情分析給曹操聽,大意是:目前看來董卓確實處在一個為難的境地,此時也確實是討董以來出現過的最好的北上時機,可卻因為幾個原因,還是再等一等方是上策。
其一,酸棗聯軍將散未散,萬一在我們出兵擊董的時候傳來他們返回轄地,甚至互相攻伐的訊息,對士氣勢必造成極大的影響,殊為不利。不如就等他們散了去,待大傢伙都接受了這個事實,再出兵時,就沒有了這個顧慮。
其二,哪怕是仗打到這個時候,再怎麼說,董軍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洛陽八關也還是非常險要的。可在三月中旬的時候,天子抵達長安的訊息已經傳到,洛陽的百姓也都陸續被強行遷移到了長安,這時候的洛陽只剩一片廢墟,每一天董軍計程車氣都在降低,哪怕董卓運用各種手段諸如賞賜財物等提升士氣,怕也不能持久,也就是說,多等一天,對己方就多有利一分。
最後,還是那句話,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即便現在出兵,僥倖贏了董卓,想必也是慘勝,回來之後,如何應對其他野心勃勃的群雄?現在馬上就要到夏收,對百姓來說,夏收意義重大,雖說戰火不斷,農事飽受摧殘,但經過屯田改造的潁川諸縣,能收上來的糧食還是非常可觀的。做好夏收這件事,一則可以讓糧草得到補充,二則可以讓民心得到歸附,實乃一本萬利的事情。
聞聽了鮑信的分析,曹操汗顏道:“險些鑄成大錯。”這也不能全然怪曹操,他剛從揚州、沛國募得精壯,正是意氣風發,壯志未酬的時候,思考問題難免就有些偏頗、激進。但曹操有個極大的優點,知錯後不僅認錯,還能改錯。
曹操道:“你們說的是,可我畢竟還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
許褚笑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如今天下大亂,故潁川太守李旻被胡軫烹殺,潁川正值群龍無首之際,孟德兄迎難而上,順應民心,有何不可?”
鮑信也勸道:“孟德就不要辜負仲康的美意了,你難道想一直蹭仲康的軍糧麼?依我看,不如現在就移居到陽翟太守府。”
曹操哈哈一笑,當天就派人分送請柬,邀請郡中的故吏、士族兩天後到他營中飲宴。
......
卻說翌日一早,孔伷拔營。
前幾天,孔伷一直在擔心許褚、曹操會不會又做出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來羞辱他,於是暗中派人四處探聽許、曹營中的動向。慶幸的是,兩人似乎對他已沒了太大興趣,欣喜之下,就下令按原計劃實施撤退。
可惱的是,曹操、許褚雖然沒有再做對他不利的事,反倒是豫州軍中的一些將校,在謝衝、翟容等人的慫恿下,不接受他的命令。
孔伷心中惱怒,卻也無計可施。所幸不奉其命的將校多是出自郡兵裡頭,州兵因為故鄉多在州府附近,絕大多數將校還是願意撤軍的。
他的配置裡,州兵、郡兵大抵各一半,除去此前去到許、曹軍中的那些,這一次留下的郡兵亦在一萬之數,好歹讓他帶回了兩萬州兵回去,不至於淪為一個空有頭銜的刺史。
他走的時候,前來送行計程車人寥寥無幾,帳下的從事、校尉見狀後,個個面現愁雲。孔伷自己亦不由唉聲嘆氣,草草別過,帶著部隊浩浩蕩蕩東歸了。
孔伷這一走,收到曹操請柬計程車族、豪姓子弟哪裡還不知道如何選擇,豫州軍與許曹聯軍的相爭,終是以許曹的獲勝而終結,這也是潁川士族樂見其成的事,那夜曹操軍中大宴賓客,歡聲笑語不斷,大家在友好團結的氣氛中正式將曹操奉為潁川太守,沒過幾天,曹操就搬到了陽翟舊太守府內。
曹操入住太守府後,很是提拔、重用了一些人才,郭俊、杜佑、張禮這些郡中的老人自不用說,還有長社陳氏、潁陰荀氏的一批年輕士子也被禮闢為郡吏,其中更有許褚以前接觸不到的人,比如與荀淑、陳寔齊名的大名士,襄城李膺的後人李宣也來到了陽翟,被曹操任命為主簿,這便是曹操出身貴族的好處了。
看到曹操在潁川幹得有聲有色,若說許褚毫不吃味,那也是不切實際的,畢竟某些人在他當潁川太守的時候連影子都沒出現過,曹操一來,就趨之若鶩地過來投效,其中反差,讓許褚微有些不爽。可曹操也有不爽的地方,比如陳群,就拒絕了他的禮闢,許褚最關心的荀彧,以及荀彧的族兄荀衍,亦用父親重病在身,無心出仕的理由婉拒了曹操。
曹操忙著治理郡務,忙著指揮各縣著手夏收、夏種,軍中的事務暫且委託給了鮑信、夏侯惇等人主攬,許褚則是一心一意地撲在軍事上。
樂進、李通、李整、陳恭均帶著募來的輕俠返郡,他們都是聞名郡、縣的豪俠,傾慕者頗多,總計帶來了一千餘人的生力軍。
李整回來的最晚,讓許褚非常高興的是,他還真把族弟李典給‘誆騙’過來了。
李典,字曼成,劍術高強,素喜豪俠,名聞山陽郡,被郡人視為本郡年輕一輩的翹首。而後世更有一個說法,曹魏五子良將之後,最善戰的便是李典。
見到李典後,許褚先悄悄打量了一番,李典、李整兩人的相貌多有相似之處,俱有英容偉姿,也有不同之處。最大的區別,就是氣質上的不同。
交談過後,許褚才知李典雖然劍術非凡,可他的興趣愛好卻是讀書,尤其對《左傳春秋》最感興趣,這一點,倒跟關羽一樣。
李典好讀書,知禮節,稍顯可惜的是,他跟著李整過來,卻不是一心要投效許褚的,而是為了實踐自己與李整的‘賭約’,在李整帳下為吏,再一個,亂世已至,他也希望能效仿班超‘投筆從戎’,幹一番大事業。
許褚只好成人之美,讓這兩兄弟待在一處。
時光飛逝,恍惚間又是大半個月過去,五月初,酸棗那邊終於傳來訊息,聯軍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