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褚毫無保留的信任,讓郭嘉很受用。便道:“唯以正合,以奇勝,足矣。”
許褚聽過這句出自孫子兵法的名言,但對其中的意思不太瞭解,他注意到郭嘉說以奇(ji)勝,而不是以奇(qi)勝,明顯跟以往他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偏差。不懂絕不能裝懂,他於是虛心請教。
郭嘉細細解釋,許褚才明白——原來‘正’的意思是‘正兵’,而不是正面手段,‘奇’的意思是‘奇(ji)兵’或者說‘餘兵’,而不是出奇制勝。以正合,以奇勝的本意便是作戰時不要一下子把所有兵力全部派上去,而是要留一部分作為餘兵藏起來,關鍵的時候用。用三個字概括,就是‘分戰法’。
許褚拱手道:“許褚受教了。”
郭嘉謙笑道:“所以主公可先帶一半士卒陣前挑戰,激戰正酣時,讓宮軍候帶著餘下計程車卒砍伐樹木拖走而至,屆時黃沙飛揚,可成大部援軍趕來的假象。黃巾無知之輩,定中此計。”
許褚依計,將隊伍中近百名盾刀兵悉數帶上,配合百餘長戟兵,朝陽翟城外的黃巾殺了過去。
他自己手裡也拿著一塊鐵質小盾,也稱‘鉤鑲’。不得不說鉤鑲是讓許褚大開眼界的兵器,它以鐵盾為主,中間突出一枚尖刺,用來推殺,上下還各延伸出用做勾阻對方兵器的鐵鉤。
它比戰國時期流行的大盾輕便,不影響步兵行進速度,而且攻守兼備,配合環首刀殺傷力極大。唯一的壞處,就是操作過於複雜,想要練好鉤鑲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不過即便許褚的刀盾手訓練時間不長,對付這些黃巾還是有個人戰力的優勢的。何儀派過來抵擋許褚的一千人,遠遠沒有當初分給何廣那兩千人精銳,從裝備到人員,都低了一個檔次。
許褚沒有騎馬,指揮著士兵慢慢向前推進,為了營造氣勢,還下令刀盾手錯落有致地排成兩排,行軍時用環刀有節奏地敲擊鐵盾。
黃巾兵未見人先聞聲,等刀盾相擊之聲漸漸明朗,才看到一支軍容齊整的部隊緩緩行來。
而大多數人心裡已經開始發虛,只有極少數曾經見識過皇甫嵩、朱雋等名將的黃巾老兵,才會從鼻子裡哼出一氣:“這算啥?老子當年更大的陣仗都經歷過。”
因看見許褚等人人數不多,賊將才安下心,鼓舞眾黃巾士氣,做好迎擊準備。
“止行!”許褚大聲下令,部隊隨即停下。步兵對壘,原地待命的一方會有少許以逸待勞的優勢,衝陣一方則會在剛接觸時吃點小虧。
許褚手底下就這點本錢,哪裡捨得吃虧。官兵一停,反倒是黃巾兵不知所措了。賊將以為不能弱了氣勢,便下令進擊。
許褚看到百米外的黃巾兵叫喊著衝來,吩咐左右道:“傳令下去,以我揮刀為號,否則原地不動!”
黃巾兵越來越近,當站在隊伍最前排的許褚能看見黃巾牙齒上粘著的菜葉時,他才揮刀怒吼:“殺!”
相距不過數米,許褚所部刀盾手將鉤鑲往前一推,雙方正式接觸。甫一交手,刀盾手的威力展現無疑,黃巾之槍矛或被鉤住或被擋開,胸口空門大開時,環刀劈刺,立時倒下一片。後續黃巾補上,又被斜次裡躥出的長槍刺穿。黃巾死傷慘重,卻連敵陣都破不開。
賊將見勢不妙,差人回報何儀,何儀大怒:“再撥一千人過去,若還守不住,叫他提頭來見!”說完,何儀抬頭看向陽翟內城城牆,兩眼微縮,發狠道:“攻城!”
他等不了,也沒心思親自去處理後方偷襲的幾百人。麾下的黃巾兵們扛著雲梯前仆後繼衝了上去,這裡才是決定他命運的主戰場。
城頭不斷有檑木石塊砸下,還有煮沸的熱油,時不時朝攀上雲梯的黃巾兵淋下來。沒多久,第一梯隊的幾百黃巾兵就死光了。
何儀一點也不心疼,死吧,死得越多越好,只要潁川百姓一日吃不飽,他的隊伍就一日不散。總會有人來的。
內城有多少士兵,何儀並不清楚,但黃邵在南邊作亂,裡頭的兵肯定留不到一千,也許只有幾百也說不定。等到他們箭支射完,石塊扔完,熱油耗盡,還怎麼防。
何儀的判斷是正確的,站在城上的荀彧,正為石塊、箭支和熱油消耗過快的事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