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徐庶、諸葛亮、龐統和陸遜為軍師。
高順和他率領的一千陷陣營重騎兵為後軍,和陸翊一起。
這次兩萬多騎兵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趕往長安,擊潰在長安城外燒殺搶掠的匈奴右賢王去卑這支騎兵!
陸翊將指揮權全權交給張遼。
在領兵作戰方面,陸翊自知能力遠遠不足。
而且,軍中有騎兵作戰高手:張遼。
張遼可是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在原歷史裡,他廣為人知的事蹟是以八百騎殺到孫權十萬將士潰不成軍。
然而,實際上,張遼真正成名之戰是在白狼山陣斬烏桓單于蹋頓。
陸翊也想看看,如今面對匈奴右賢王去卑這支騎兵,張遼能發揮出何等實力。
張遼明顯有些意外。
他原本以為徐庶才是陸翊的左膀右臂,又指揮過兩場極其偉大的戰役。
一次是徐州保衛戰對抗袁紹長子袁譚、大將顏良和周瑜。
另一次是不久前攻破梓潼。
兩次戰役都勝利了。
這次,按理來說,更應該讓徐庶統帥大軍才是。
可見陸翊一臉認真,張遼接過虎符,感激道:“末將絕不辜負吳王所託!”
張遼先是派出一支百人騎兵為斥候,先一步趕往長安城外,確定匈奴右賢王去卑這支騎兵的位置。
而他則和大部隊在宛城休整半天。
次日黎明,天微微亮,大軍便從宛城北上,往上洛方向趕去。
距離上洛不足二十里地,就得到斥候的情報:匈奴右賢王所率領騎兵總共三萬餘人,其中主戰兵力大約一萬人,目前就在灞上安營紮寨。
張遼當即畫了一副地圖。
長安這片區域的地圖,他比誰都熟悉。
當年他跟隨丁原從幷州來到長安,之後跟著呂布,早已經對這片區域瞭若指掌了。
畫完地圖,張遼將張郃、高覽、呂布、曹真、徐庶、諸葛亮、龐統、和陸遜等人叫過來,商議拿下這支匈奴右賢王的騎兵對策。
經過一番商議,眾人決定,大軍分作三隊。
張郃和高覽率領五千騎兵,在夜幕降臨之後,從上洛出發,從灞上左側二十里處繞過,繞道灞上匈奴這支騎兵的駐地的後側。
因為,根據斥候情報,匈奴右賢王這支騎兵雖然有三萬人,但是,只有一萬主戰力量。
其他兩萬,都是負責糧草的普通士兵,還有上千擄走的女子和嬰孩。
到時候開打,張郃、高覽這支騎兵負責截斷匈奴這支騎兵主戰力量和其他普通士兵的聯絡。
呂布率領五千騎兵,在夜幕降臨之後,繞道潼關,然後將潼關控制下來。
一旦匈奴右賢王這支騎兵撤退,必定往潼關方向離開。
屆時,先放開潼關,讓他們入城,再對他們進行“甕中捉鱉”,一個不留!
張遼和曹真的虎豹騎、高順的一千陷陣營重騎兵、陸翊、徐庶、諸葛亮、龐統、陸遜等人,則天亮之後,直接從正面進攻灞上!
張郃、高覽和呂布分別帶著騎兵離開。
陸翊等人則在上洛休息。
次日一大早,張遼派死士送戰書給灞上的匈奴右賢王這支騎兵,約他們在灞上決一雌雄!
灞上。
匈奴騎兵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