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兩姓人相互比較誰家房子蓋的好,日子過得好。隨著子孫的繁衍,人口越來越多,兩姓比拼的重心,就慢慢開始轉移到了文化教育上。兩族人紛紛興辦私塾學堂,蘇家招收十個學生,趙家就招收十一個。趙家請的先生月俸二兩銀子,蘇家就花二兩半請更好的先生。兩家鬥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正是有了這種競爭,才促成了蘇新村聖賢莊的威名遠播。
相比來說,蘇姓人家更擅長於經商做生意,趙家更喜歡當官做先生。解放後土改時,蘇新村唯一的地主就姓蘇,當時村裡一半多的地都是蘇家的產業,據傳他的家業就是先祖一輩一輩傳下來的。趙家雖然祖上曾經出過高官,但是並沒有因此變得富足,反而更加促進了趙姓文化人的興盛。趙家的輩分都是用論語的名句排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如此一輩一輩排列下去,一句話用完了,再換另外一句。
解放前,趙家顯然是被蘇家一直壓在身下的,那時候是封建地主階級當權,地主的勢力大的可怕,不過蘇家雖然富有,但是因為傳統文化的薰陶,並沒有幹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反而經常接濟窮苦的相鄰。土改後蘇姓地主家的田產被分,房屋充公變成了大隊部,政府只給他家留下了一套四間屋子的小院,這間別院以前是長工們居住的地方。由於祖上積了德,蘇姓地主一大家子十幾口人,並沒有受到像電視裡演的那樣的遊街示眾,甚至打罵的情形發生,他們和鄰居們相處融洽,過上了安定清苦的平常日子。
趙家趁勢翻了身,一下子掌握了村裡的權力,自解放以來,趙姓壟斷了幾十年的村書記和大隊長職務。這些年來,趙蘇兩家雖然不再像解放前那樣爭鬥的厲害,但是兩家保留了一個傳統的競技專案,那就是每年春節期間的高蹺比拼。踩高蹺舞龍燈,是江州市乃至江東省非常盛行的民間藝術,起源於明朝盛行於清末民國,解放後儲存了下來,但可惜的是近年來水平越來越低,慢慢很多技巧和功法都失傳了。
蘇新村的高蹺藝術是周圍十里八鄉水平最高的,沒有之一,它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劇種。叫它劇種,是針對它的扮相和表演來說的,只不過沒有唱功,純粹的外家功法。一個是西遊記系列,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有時還加一個不知道出處的傻小子。第二個是八仙系列,鐵柺李,漢鍾離,呂洞賓,曹國舅,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藍采和。第三個是白蛇傳系列,白娘子,許仙,小青,法海。
這三個系列構成了高蹺藝術的核心,每到冬閒時,老的表演者作為師傅就開始帶著年輕的徒弟,學習化妝,練習動作,排練劇情。據傳,在早期高蹺隊是有唱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失傳了唱功,只剩下了動作表演,後來連表演也失傳了,只剩下了簡單地隨著鼓點扭動的簡單動作。這裡面有一個角色一直是整個表演中的主角,那就是孫悟空,當地人稱作孫猴子。這個角色的扮演者必須有功夫,因為孫猴子活潑好動,所以設計了很多翻跟頭,耍猴棍,眨眼睛,吐舌頭,撓癢癢等戲劇動作。因為有很多危險動作,所以孫猴子的高蹺一般做的較矮一些,每當表演開始,都是孫猴子和傻小子一起,兩人手拿鞭炮,點燃後趁著噼噼啪啪的功夫,把擁擠的人群驅趕開,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方便高蹺隊的表演。
王俊才小時候也非常迷戀高蹺,經常跟著高蹺隊到處串場,小小年紀愣是纏著爺爺給他做了一副迷你高蹺,他和小夥伴一起踩上高蹺,學著大人的樣子玩耍,那種樂趣是現在的孩子體驗不到的。以前孩子多,大人管不過來,就計著小孩,自己願怎麼玩就怎麼玩。小孩子又處於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齡,所以敢於嘗試一些危險的動作,即便碰破頭磕破腿也在所不惜,好了照樣玩得不亦樂乎。但是隨著計劃生育的實行,再加上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家長們的精力越來越多的落到了子女的學習上,不再讓孩子學習或者從事這些危險的遊戲和運動。慢慢的,這些民間藝術後繼乏人,逐漸地消亡失傳了。中國足球水平的日益衰弱,也與這種情況類似,不得不說實在令人惋惜。
高蹺表演一般在正月初六開始,這時親戚該走的走完了,閒來無事,正好開始。蘇新村裡,從祖上傳下來的,趙蘇兩家各組隊伍,絕不摻和。兩隊先是各玩各的,玩著玩著就玩到一起開始比拼。由於場面宏大,一般的地方盛不開這麼些人,所以比拼一般安排到學校的操場上進行。蘇新小學的操場面積不小,大約有五千個平方大小,足以容納兩三千人圍觀。
每逢此時,村裡無論男女老幼,除了臥床不起的,幾乎傾巢而出,都匯聚到操場上。由於操場就在公路邊上,所以也有很多外村的前來觀看。為了安全,大隊部會組織民兵率領無數精壯的小夥子,站在內圈維持秩序。比拼開始,先是點燃鞭炮煙火,踢裡哐啷震得人耳朵都聾了。等煙霧散盡,兩支舞龍隊分左右同時出場,他們先是快速地繞場一週,然後同時回到場地中央的香案處,首先拜祭老天爺,期盼他老人家多給人間帶來風調雨順,少給人們帶來災禍。拜完老天爺,再各自祭拜自己的老祖宗,讓老祖宗保佑他的子孫多福多壽。接下來,兩條龍相互點頭後,正式開始較量起來,此時到了最熱鬧的部分,只見兩條巨龍,上下翻飛,左右搖擺,就看誰翻得快,轉得最持久。一般人的力量也就持續五分鐘左右,何況龍頭重達七八十斤,再有力量的壯漢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一般居中裁判的長者會吹響哨子,算雙方打成平手。
接下來到了高蹺比拼的時刻,伴隨著鼓點的敲擊,首先上來的是八仙表演團隊。一般來說,年長的老人對八仙表演感興趣,因為這八個神仙要想全部記住,沒有幾年的積累和相當的知識底蘊是很難的。隨著鼓點,先是八位神仙一個個的上場比拼,最後八人集體亮相,各自擺出不同的陣型。最厲害的,也最吸引人的,就是八人組成的疊羅漢。疊羅漢一般由身強力壯的四人手搭手,肩並肩組成人牆,然後兩個身體較輕的跪到中間兩人的肩膀上,剩下的兩人掛到外側的兩人肩膀上。這還不是最精彩的部分,靜止不動只是第一步,待羅漢疊好,在領頭人的口令下,整個羅漢陣會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轉動起來,此時掛在外側的兩人雙腳離地,隨著人牆快速旋轉,最厲害時兩人可以達到平行於地面的程度,當真是讓人捏了一把汗。
八仙退場後,輪到白娘子們上場了。白蛇傳的故事家喻戶曉,這是婦女們的最愛。雖然白娘子是女性,但是扮演者都是男性,有點反串的意思。不知道是女性膽子小不敢踩高蹺,還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反正高蹺隊伍中很少看到女性。白蛇傳的劇情,人們都非常熟悉了,高蹺隊表演的是水漫金山的橋段,白娘子帶著小青舞著白綢緞,與法海鬥法,許仙躲在法海後面想盡辦法與白娘子團聚。雖然沒有唱段,但是你來我往,類似啞劇的表演,依然讓大姑娘小媳婦們看得如醉如痴。
白娘子們下場,小朋友的最愛,孫猴子登場了。只見孫猴子頭戴金箍,身穿黃衣黃褲,腰繫虎皮裙,手拿亮閃閃的金箍棒,邊跑邊揮舞著棒子,嘴裡還吹著特製的口哨,發出刺耳的哨聲。到了場地中央後,孫猴子開始翻筋斗,鯉魚打挺,舞棍花,引得下面的孩子們尖叫連連,大人們喝彩不斷。猴子表演完,他師傅唐僧穿著袈裟,念著佛經,一本正經地登場了,他的左邊是長耳朵大肚子的豬八戒,豬八戒是個喜劇人物,長的就讓人發笑,他不時地做出一些滑稽動作,引得觀眾捧腹大笑。豬八戒最擅長地就是調戲婦女,當然這個調戲是加引號的,主要是助興而已。他會跑到場邊,見到大姑娘小媳婦,就上去搭訕,碰到漂亮的,他有時還會突然摸上一把,嚇得對方高聲尖叫。
沙和尚永遠是跑龍套的角色,不溫不火,不疾不徐,老是說著那句臺詞,大師兄,師傅讓妖怪抓走了,當然如果有臺詞的話。他們這個隊伍裡還有一個角色,叫做傻小子,他穿著花肚兜,紅褲子,頭上扎著朝天辮,臉抹的黑漆漆的,鼻子下面老是吊著兩條碩大的鼻涕蟲。他類似於戲曲裡的武丑,能翻能打,也能搗蛋,看著哪家大姑娘長得俊,使勁地往人家懷裡拱,可惜了那兩條鼻涕蟲,長的那麼可愛,可總是遭人家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