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番介紹,李康大致搞清楚了這四隊軍士的情況。
首先,那個叫高初所帶領的五人小隊來自大隋王朝,是隨隋煬帝楊廣出征高句驪的驍果。
準確的說,他們是一支戰敗後四處逃竄的潰兵,各自來自不同的編制,慌不擇路下臨時組建的隊伍。
其中有兩人甚至在逃跑的過程中連皮甲都脫了——還好知道武器不能丟——只為減輕自身負重,可見這場戰役敗得多慘。
作為臨時首領的高初,其實並不是軍官,只是大頭兵一個,只不過能打而已,而其他四人中甚至有兩個伍長。
估計也只有這種六神無主,心慌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奇葩現象。
第二隊是一個六人小隊,就是那枝令李康雙眼放光的火槍所在的隊伍,來自大明王朝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年號)年間。
他們倒是來自同一個編制——都是屬於剛剛在“薩爾滸戰役”中戰敗的西路軍總兵杜松部——由一個叫單成的年輕總旗官率領,其中那個拿著火槍的娃娃兵跟李康同宗,叫李二蛋,一聽這名字,就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式鄉土氣息,讓李康倍感親切。
除此之外,這隻小隊還有一個弓箭手,名叫秦漢,名字很大氣,跟他背後的那把大弓很是般配。
據他所說,那是把上力弓(腕力一百二十斤,明代一斤591克),當時李康就震驚的合不攏嘴,直呼撿到寶貝了。
當李康再看這隻小隊時,是怎麼看怎麼順眼,連臉上虛偽的笑容都真誠了許多。
接下來第三隊也是一個六人小隊,來自北宋王朝靖康(宋欽宗趙桓年號)年間,也是剛剛被金兵虐的死去活來的一隊敗兵——好像李康召喚的都是敗兵——來自禁軍殿前司,領頭的是一個都頭,叫王思平。
其實從他們臉上的刺字,李康就大致猜到他們是“慫”軍,這真不怪李康對他們有偏見,或者說是對大慫王朝有偏見,同樣是敗兵,前兩隊最起碼經過這段時間的恢復,已經不復當初的惶急,而這隊宋軍呢,雖然努力保持著平靜,但臉上的膽顫無措怎麼掩飾都掩飾不住。
不過李康表面依舊熱情,看在他們那一身好裝備的份上,有兩張弓呢!
最後一隊人數最多,有八人,同樣也是一隊宋軍,不過和他們的“前輩們”不同,他們雖然有些精神萎靡,但難掩那一身悍勁和堅韌。看樣子,他們對於站在一旁的同行的表現,也是不怎麼待見的,從他們不時瞟過去的嫌棄眼神就可見一二了——在李康下來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大廳內的眾人已經基本瞭解各自來自不同時空的事實,不知道是不是系統的作用,他們對於這一離奇事件很爽快的接受了。
這隊人來自南宋王朝德祐(宋恭帝趙顯年號)年間,於“常州保衛戰”中,城破之後,與元軍巷戰,走投無路之際,被李康召喚而來。
領頭的是一員正將,叫周弼,是李康這次所召喚的二十五個軍士中,軍職最高的一位。
除周弼外,這八人中,還有一員叫平真琦的副將,也算是一個不小的收穫。
對於李康來說,基層軍官,多多益善!
總的來說,這次軍隊召喚的收穫大於預期。
【可惜沒有招到騎兵!】李康有些貪心不足的砸了砸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