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檔案給了不同的線索和解釋。
火災一案結案後,電焊工所屬維修公司、電焊工家人的銀行賬戶,每月都有大筆資金入賬。
維修公司的鉅額收入,來自一家剛成立不久的農具生產工廠。
然而這家公司自成立起,找不到任何經營業務的痕跡,在打款結束後不久,公司登出。
工廠向維修公司公賬上分期打款持續了半年左右,每個月都是不同的金額。
工廠法人是一名包工頭,涉獵較廣,曾經參與承包過凜興旗下的投資的商場和住宅區建造專案。
如今這名包工頭法人全家旅居法國。
對於兩名維修工的家屬,也是同樣的操作。
只是打款週期拉得更長一些,打款名義是「工資」。
至於「工資」來源,都是凜興旗下一些基層專案,其中套著一層又一層的殼,很難追溯到源頭。
顧迎清看著檔案內,涉及案件相關人員的個人資訊、去向,各種資金往來記錄,庭審結果……
心頭像被重石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泥石流一事,南江大學有一所國家直屬重點地質實驗室,顧從映本來是地質資源這塊兒的領頭人,在妻子離世兩個多月後,被院方指派去協助山區地質環境災害研究團隊。
只因當時該專案有新的贊助資金加入,引起校方重視,多次開會說要做出成績來,並且計劃在秋季開設論壇,報告科研進展。
當時實驗室的教資核心人物,都被委派去支援山區地質災害研究團隊。而新的贊助資金,來源於一家民間成立的可持續發展基金會。
基金會的成員,便是當年的凜興能源,經過更名和業務重組工作之後,成了今日的凜興科技能源集團,隸屬於凜興國際。
顧迎清一頁一頁地翻看著,腦子不斷出現文字中重複提及的「凜興」二字。
但是新的疑惑冒出頭。
事發之時趙縉也就二十來歲,她記得很清楚,趙縉也是那時候才回了趙家。
顧迎清記得她媽媽出事的前一段時間,元寧因為趙縉要回趙家而情緒不好,工作出了問題。
證據如果都是真的話,也只能說明幕後黑手是「凜興國際」。
而當時凜興國際的實際控制人,是當時還未殘疾的趙二叔趙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