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姓人氏,出生於四月。《詩經·小雅·四月》中“四月維夏,六月徂暑。”故取名李維夏,閨名為李妮。”
“哦,文化人呀!”王凱文不著調的拍著馬屁。
“那你接著給我說說我究竟是不是你要找的人?”王凱文一副恨不得端一根凳子前排坐著聽講的樣子,生怕錯過了什麼,別提模樣有多滑稽。
“是又或是不是。”鬼影李維夏緩緩望向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月亮,說起話來不卑不亢,不急不躁。
“你們古代人真是!就知道給我打馬虎眼,好好說話不行嗎?給個準信不行嗎?”此時的王凱文酒高人膽大,斷然忘卻了面對的不是人,而是千年女鬼。
李維夏從容的把視線轉向王凱文,空氣中彷彿飄蕩著一縷清風,攜帶著陣陣殺氣。
當然,這只是王凱文個人的直覺。李維夏怎麼會對可能是自己愛人的人痛下殺手呢?更何況她曾經還是個大家閨秀,這樣也有失身份。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這一點王凱文掌握的火候恰到好處。發現自己酒醉後的飛揚跋扈,便趕緊收起了囂張氣焰,閉上了嘴。
“這事兒得從千年前說起……”
漸漸的,王凱文的思緒被李維夏的話語帶到了千年前。
那是一段發生在公元前兩百多年的愛戀。
李維夏生於富貴家庭,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理。她雖然沒有魔鬼般的身材,沉魚落雁之貌,但是卻充滿了知性美,修養與內涵集於一身。
李維夏有一種由內到外散發的獨特魅力,即便她的容貌並非傾國傾城,愛慕她的人也不在少數。
縫縫刺繡,寫寫書法,吟吟詩,作作對,這便是李維夏的日常。
日子平淡且充實,雖然偶有仰慕者出現,但是她都覺得這些人並非她的知音。因此即便她表面是風光無限的,其實內心多多少少卻還是空虛的。
吟詩作對,分飾兩角,自己與空氣對話,這不是寂寞又是什麼呢?
天灰濛濛的,陽光彷彿調皮的要好一會兒才肯探出頭。
按理說今日的李維夏應該如往常一樣待在書房裡修身養性,或者在庭院裡賞賞花,可總有一種不知名的力量在牽引著她出門,彷彿冥冥之中註定了什麼事情一樣。
夜裡睡意還在朦朧時,李維夏就突然有了一種想到霧靈山去拜佛的念頭。所以她今兒個起了個早,丫鬟紫月好好的給她梳洗打扮了一番。
幾日後便是李維夏的生辰,她順便也藉此行祈禱早日遇上懂自己的人。
由於李維夏想單獨出行散心,所以丫鬟紫月不忘給李維夏裝了一盒糕點,一些冷食,以及一些生活所需便於攜帶的用品。
因為今天是寒食節,所以不能吃熱食,也不能燒火。關於這個寒食節,它的由來已久。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有恩於遭難時的晉文公。晉文公當了國君後曾放火燒山,希望逼出帶母親上山隱居的介子推,領取俸祿。哪知介子推寧死不仕,結果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為此悔恨不已,自那以後,每到放火燒山那日,宮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紀念介子推,“寒食節”便由此得來。
寒食節後,晉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為其掃墓的“清明節”,清明掃墓又成風俗。後來,由於兩個節日相近,清明節也延續了吃冷食,不動煙火的習俗。
李維夏坐著自家的馬車,沿途獨自欣賞著風景,心中彷彿有一片波瀾不驚的汪洋,又隱隱地希望能出現一葉扁舟能夠激起那驚濤駭浪。
充滿勃勃生機披著綠油油外衣的山川,潺潺的溪水,零星散落的各色花草,李維夏忘情的看著引入眼簾的沿途景象逐漸後退,一天時間已悄然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