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郭榮望向王樸,雙目中滿是威嚴。
王樸怡然不懼,昂首挺胸:“陛下,袁彥資歷淺薄,恐難以服眾,還請陛下三思。”
雖然與會的四位大臣皆出自郭榮的幕府,但這四人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郭榮欲圖提拔幾位親信武將,以掌控禁軍,穩固皇位,這也是五代亂世最常用的手段。
先帝郭威是這般做的,前朝後漢也是如此這般,前前朝、前前前朝...無一例外都是如此。
但這有用嗎?
王樸對此向來嗤之以鼻。
若是此法當真有效,這中原,怎會在短短五十年間裡,五度改朝換代?
本朝太祖郭威,不正是前朝開國皇帝劉知遠的親信愛將?
在王樸看來,要想讓大周的國祚長久,最重要的,是維持禁軍中武將派系的均衡,而不是依靠所謂的忠誠。
均衡遠比忠誠更重要,這是王樸一貫堅守的觀點。
趙匡胤也好,袁彥也罷,這倆個人現在看起來確實忠心耿耿,但誰能保證他們身居高位之後不變心?誰又能保證他們永遠忠誠?
照郭榮目前的身體狀況來看,他的壽命恐難以持久,待他百年之後,幼子郭宗訓即位,誰敢保證趙匡胤與袁彥不是下一個郭威?
若是禁軍中有兩個勢均力敵的派系,那就算郭榮英年早逝,幼子還是能有機會坐穩江山的。
為長久計,王樸從來都是勸郭榮注意分寸,別太過倚重趙匡胤、袁彥、李繼勳等新晉武將。
但郭榮並不聽勸,如今的禁軍,以趙匡胤為首的新興勢力,早已佔據大半要職。
殿前司,除了都指揮使張永德,其餘的中高層幾乎都與趙匡胤交好。
而在侍衛親軍司,韓令坤與李繼勳兩名都指揮使,又是趙匡胤的鐵桿。
照這般局勢下去,這批自高平之戰後崛起的新晉武將,遲早能夠取代李重進、張永德等先帝遺留的武將,徹底把持禁軍。
李繼勳被調離禁軍,正是王樸樂於見到的。
王樸本想建議郭榮,將步兵司交還給李重進為首的老武將派系,儘量維持兩派的均衡。
可誰曾想,郭榮卻一意孤行,讓袁彥去接替李繼勳。
若是袁彥走馬上任,那禁軍中派系的均衡依舊無從談起。
王樸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都要制止這份調令。
當王樸話音剛落,袁彥便霍然起身:“王樞相,你這話實在言之過甚,我從軍三十餘載,何來資歷淺薄?!”
袁彥語氣有些衝,但也實屬正常。
他今年年滿五十,前四十載卻是一事無成。
參軍二十多年,袁彥一直都在底層打轉,直到跟了郭威起兵造反,才終於有了些起色。
六年前,周朝初立,先帝郭威替養子郭榮挑選幕府臣僚,其中最要緊的便是澶州掌書記,以及步兵、馬兵兩個都指揮使。
掌書記郭威選了大器晚成的狀元郎王樸,馬兵都指揮使由於趙弘殷的求情,選了趙家次子趙匡胤。
趙匡胤當年二十出頭,年輕氣盛,缺乏經驗。
郭威為求穩妥,便從追隨自己起兵的低階武官中,選了較為老到的袁彥,擔任澶州步兵都指揮使,一老一少,共同輔佐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