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宮偏殿,三司使張美神情肅穆:“陛下,臣以為,疏浚五丈河之法可行,竣工之後,山東賦稅便可逆流而上,直抵開封。”
隨著各州夏稅徵收工作接近尾聲,如何將這批錢糧運至開封,如何提高運輸效率,成為了一個擺在郭榮案頭的難題。
周朝此時的賦稅大抵來自四個地區:以兩京為中心的河南地區,以大名府為中心的河北南部,以及淮北與山東。
這四個地區土地平坦肥沃,集中了周朝絕大部分人口,貢獻了周朝九成以上的賦稅。
像什麼關中、河北北部、西北之類的地區,從賦稅的角度上來說,對周朝基本就是負資產。
這些地區不光上供的賦稅微乎其微,每年周朝還得調撥大量錢糧與軍隊,去支援這些地區的邊防。
而在四個主要賦稅上供地區中,又以山東地區的財賦運入開封最為困難。
山東地貌中部高四周低,人口與耕地主要集中在山東的北部、東部平原,泰山、魯山、沂蒙山共同構成了山東的中部山地。
如此地貌下,山東北部、東部的賦稅須繞行河北或者淮北,方可運入開封,道路崎嶇難行,沿途耗損極大。
運出一百石糧秣,能運入開封城的往往不足六十石。
過去,中原朝廷對境內州縣掌控力度不夠,反正也收不上來多少賦稅,因此便不太在意山東賦稅的運輸難題。
但隨著地方權力的不斷削減,中原王朝開始逐漸提高對各州縣的統治力度,收取足額賦稅也變得更為簡單。
到如今,由於淮南焦灼的戰局掏空了周朝本就寒酸的國庫,窮得快揭不開鍋的郭榮自然將目光投向了山東。
若能提高山東的運輸效率,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那不就能多出來一大筆賦稅麼?
而在此時,要想提高運輸效率,只要一條路可選,那便是改陸路為水路。
唯有水路,方可大幅減少運輸損耗。
七日前,郭榮命令張美,去考察疏浚五丈河的可行性。
五丈河乃是唐時修建的一條運河,西起開封,東至須城縣今山東省東平縣,最終匯入梁山泊,也就是水滸傳中的那個水泊梁山。
梁山泊又與濟水相連,順流而下便是山東東北部的廣闊平原。
由於唐末戰亂不休,五丈河淤塞甚重,如今已成為一條可憐的小水溝。
如若疏浚五丈河,那麼山東的賦稅便可沿濟水五丈河,一路運進開封,替朝廷節省大量運輸損耗。
張美接到命令後不敢怠慢,立刻召集三司內部親信精幹,大量翻閱過往文獻,又數次實地考察,最終得出結論:五丈河疏浚可行,且有現成河道,工程難度並不高。
內侍從張美手中接過方案文書,呈給郭榮。
郭榮接過文書,仔細讀過,望向座下範質,問道:“範卿你是看過疏浚方案的,你意下如何?”
範質雙手攏在袖中,低著頭:“臣以為,計相的方案很是完備,且五丈河須儘早疏浚,以緩國庫空虛之危。”
郭榮又問道:“那監工,讓李谷來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