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館”在此時有兩種含義。
其一,指的是太學、律學、廣文,三座位於國子監內的學館。
其二,則是指位於皇宮右長慶門東北角的三座皇家藏書館,按照地位的高低,分別名為弘文館、史館、集賢殿。
這三座藏書館的長官,稱為大學士,分別由當朝的三位宰相掛名任職。
其中首相範質為弘文館大學士,李谷為監修國史,王溥最次,為集賢殿大學士。
三位宰相掛名任職,其下自然就有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員。
在大學士之下,有學士、直學士、修撰官、直院、校理等差遣。
其中,學士與直學士都是各館的負責人,本官在從四品上的稱為學士,其下則稱為直學士。
修撰官與校理則是館內實際擔負具體事務的官員,負責整理、校對書籍,通常由七品文官出任。
直院這一差遣相對比較特殊,因為這是一個擢升前的過渡差遣。
雖然直院乾的也是修書的工作,但卻擁有巨大的升職潛力,一些低階官員將要越階擢升前,通常都會被安排到這個差遣,這在此時是一種官場上的潛規則。
“三館?少卿的意思是...”呂端喉嚨“咕咚”一聲,再也不能維持冷靜,面上露出一抹濃郁的喜色。
呂端自忖,自己本官尚是從九品的秘書郎,若是要進三館,那就只能做直院了,而成為直院,那就意味著官階飛昇,前途一片光明。
在此時,文官要升官,若無特殊情況,通常是一階一階的升,從九品到正九品,再到從八品...以此類推。
而文官又分為四等出身,進士科出身為最高階;其下是明經科、明法科等雜科出身;再下是蔭補出身;最下等的,是吏轉官出身,也就是從胥吏升為官員的那一類人,
這四等出身的文官,在官階的升遷速度上有著巨大的區別。
此時,本官在從七品及以下的文官,每年都要接受吏部考功司的考核,考校官員在任上時有無錯失,稍有過錯者考核便不得透過,且從前積累的透過次數將會一筆勾銷。
進士科出身的官員,通常是一任兩考,兩次考核透過,本官就可提升一階。
每一任通常是一年,也就是說進士出身者,只要在任上不犯過錯,通常一年就可升一階。
當朝首相範質,年輕時就是這麼升官的,從正九品幹起,花了二十一年,四十三歲即登頂人臣巔峰。
雜科出身的官員,一般是兩任四考,全通即可升一階。
而蔭補出身的官員,通常是兩任六考。
至於最末等的吏轉官出身者,就會受到極大的差別對待了,有的是三年九考,有的甚至是四年十二考,不少此出身者一輩子都得不到一次升遷。
畢竟在這世道里,想要做官不犯錯是極困難的,今年河南地界的所有文官就因為拖欠了夏稅,全都未能透過考核。
假設四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入仕,分別對應上述四種出身,同時從從九品幹起。
到三十歲時,進士出身的官員也許都升到六品或是五品了,雜科出身的一般會在從八品。
而蔭補出身的通常是正九品,運氣不好就還是從九品,某些運氣爆棚的能到從八品。
呂端的哥哥呂胤,就是這運氣爆棚的一小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