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楚懷王想不到的是秦昭王。
秦昭王就更過分了,直接把楚懷王騙到武關,然後要楚懷王割地保命。
楚懷王寧死不從,秦國就一直扣留著他,三年後,楚懷王在咸陽鬱鬱而終。
秦國這種做法,在楚國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後來項羽起事的時候,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仍以楚懷王為旗號,在楚地起事,一呼百應,楚國的故將紛紛來投,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楚懷王的同情心。
孔子說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那是他沒有看到戰國時發生的事。
春秋時雖然王室衰微,但秩序還有,從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稱霸中原開始,各路諸侯都得給周王面子,也得給霸主面子。
稱霸就是為了維護秩序,不是為了兼併土地。
到了戰國,這些都不要了,一切以利益為重。
孟子見梁惠王(魏惠王,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後,為避免秦國的鋒芒,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人們習慣稱他為梁惠王。
梁王就直接問他,你能給我帶來什麼利,孟子大失所望,仁義道德已經沒有市場了。
六國都這樣了,秦國更是其中佼佼者。
秦國一直向戎狄學習,並不是師法中原,所以對華夏禮儀那一套東西拋棄得比誰都快。
話說回來,秦國這種只顧利益不要臉皮的精神,倒是很合劉邦的口胃,所以他全盤接受了秦國法律制度以及法家的那一套核心。
項羽反而幹不來這種事,他要搞分封,想回到過去那種禮樂文明的社會。
項羽最終兵敗自殺、不肯回江東,正是士人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精神體現。
如果是劉邦,肯定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正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奏必楚。
漢朝最終實際上是個秦制和楚文化的雜交體。漢朝的音樂、舞蹈、服飾、漆器等軟性的東西都是楚國的,但硬性的東西如法令、制度還是秦國的。
秦國的郡縣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讓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令中原諸侯聞風喪膽的超級大國。
商鞅變法對華夏的歷史發展影響太大了。
可以說,直到後世,仍能看到商鞅的影子。
可以說,商鞅無疑是一人獨裁製度的堅決擁護者。
他的三輪變法,分別是農耕、軍戰和中央集權,最終的結果是把秦國變成了一個無比強大而恐怖的戰爭機器。
他的強國之術是一次激進的國家主義試驗,在經濟模式上則體現為“命令型的計劃經濟”。
在他的統治下,秦國成為眾所周知的“虎狼之國”,舉國上下蔓延著極端功利主義的進取氛圍,每個秦國人其實都成了國家的工具,宛若後世出土的那些兵馬俑,人人面無表情而無比強悍。
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
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物件。
他們不得不將地盤割讓給其他諸侯國,將自己的勢力範圍退回到函谷關以內。而秦國在函谷關內還要面對其他對手,比如說強大的義渠國和匈奴。
商鞅對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他能夠完全按照法令來治理秦國,所以秦國的百姓都比較服氣。
等到商鞅去世以後,秦惠文王上臺以後,秦國終於具備了和魏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此後秦國可謂是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
從過去一直被諸侯們欺負,到後來被六國諸侯聯合堤防,這樣的變化,其實就是從商鞅變法以後開始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好日子算是到來了,士兵們一個個都有了鬥志,百姓們也都有了生產生活的積極性。
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其實秦國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秦始皇更是繼承了所有秦國的資源,完成了這一壯舉。
由此可見,商鞅對秦國的確是功不可沒的,沒有商鞅,後世壓根就看不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局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