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玄幻魔法>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一百九十四章 時運不濟,生不逢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九十四章 時運不濟,生不逢時 (2 / 3)

曹操平定張魯後,最有開拓眼光的張既按時需將漢中數萬戶居民遷徙充實長安及三輔地區,重點建設都在靠近中原地區的東部,對於西部一直比較忽略。

當地胡人不說,混雜的漢民也沒有受到重視,董卓、韓遂、馬騰這些出身本地的軍閥,他們對於中原地區抱著複雜的心態:既想歸化又怕歧視被利用——西部軍閥從來都是被當戰鬥力卻不當人的。

甚至說夏侯淵、郭淮等魏軍對待胡戎的高壓手段,間接導致日後氐羌之亂越來越嚴重,成了西晉的一大心病,也成了五胡亂華的一大炸藥桶。

天水本地人姜維生於建安七年,歸蜀之前的二十七年目睹經歷了關西變化,天下紛爭和三國並立。

年幼時他的父親姜冏以郡公曹的文官身份在羌戎反叛中護衛郡將身死。

後來姜維做上計掾轉而做從事,因父親因公殉職所以“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文職轉軍事在天水郡做斗食奉的小吏。

這時候諸葛亮來了,幾十年不曾接觸大漢威儀的邊地被照亮了。

很多人都說姜維這個魏烈士之子喜好功名,甚至偷養死士,似乎就在期待著大事降臨。

諸葛亮絕對是魅力非凡思維超前的人物,他的為人他的隆中策略他的處地都要求著他要不同對待可能成為朋友的人,想想他剛剛怎樣平定的蜀南,看到來自涼州的降將,丞相一定會慷慨激昂一番演說,人叢中的姜維瞬間也被激發夢想,蜀漢完全不是魏的做法,有機會實現人生真諦為何不展現自我呢。

晉時太原人孫盛寫雜記說,姜維跟隨諸葛亮與母失散,後來收到母書。

“令求當歸”。

姜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有說法說姜維粗知學術,應該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意思是姜維不至於對母親不孝。

但這樣的推論都是想當然爾,因為“粗知學術”就推出“不出此言”?

這句話很能解釋姜維留在蜀漢的原因,“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姜維在蜀受到比較高的待遇,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不會回去了。

後來陳壽給姜維作傳,他的早期生涯和歸蜀漢都帶有很多疑點,正說明姜維對此事諱默難言。

姜維說的話,並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對蜀漢方面表達個人志向。

陳壽在最後評價姜維時說他粗有文武,與諸葛亮對這位接班人的高度評價截然不同。

如果真要評價的話,恐怕要在陳壽與丞相之間打個對摺,姜維沒有那麼不堪但也並非高才。

文才方面姜維父親早死也無高師,據說好鄭學,但也可以理解成姜維是什麼版本古籍都看的學生。

凡說到這條都被當成姜維讀儒家經典所以心存漢室的佐證,但是漢末曹魏的儒生們根本不會以鄭學為自身政治走向的判斷,今古文的合併早已是儒士們的利益之爭完全正視殘酷現實的結果罷了。

退次說鄭學水平,魏方面提到的以前有崔琰、郗慮,後來有王基,這幾人的水平有目共睹,王基更是與太學祭酒王肅有過大辯論,姜維的水平估計圍觀都夠嗆,雲別傳裡說後來趙雲追諡順平侯是姜維等大臣的意思,但裡面引用的諡法以咬文嚼字的經文學派來講是有很大問題的。

武略方面姜維雖然年輕時參軍事,但諸葛丞相也看出來他並無多少經驗,歸降後就希望在軍事領域多多培養為日後做準備。

直到諸葛亮去世姜維始終只是監軍、護軍而已,數次北伐從未出帶過兵。

蔣琬主政後,姜維依然以司馬身份跟隨,開始“數率偏軍西入”,但僅此而已,沒有任何關於時間地點戰果的記錄。

這個時候姜維都已經四十歲了,大幾歲的鄧艾剛剛在會計任上被司馬懿挖掘出來去淮南屯田去了,不到二十歲的鐘會正要做尚書侍郎。

二四四年曹爽發飆攻打漢中,被漢中守將王平阻擋在駱谷口外的險峻山勢中,費禕從成都馳援共同擊退曹爽,是為興勢之役。

有人還把這場算姜維功勞太抬舉他了,他頂多作為涪縣援軍參與了一把,他要真因此戰得勝獲得經驗也不會有後來的“斂兵聚谷”遭人詬病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