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興名將,除岳飛外,皆乃守成之將。
後世虞允文,孟拱,也是機動防禦大師,並無戰略進攻之才能。
自靖康元年從軍以來,岳飛先後平定流寇李成、張用、曹成等叛亂,又掃清洞庭地區楊么勢力。
隨即又兩度北伐,收復襄陽六郡,並於郾城,穎昌等地大敗金國名將完顏宗弼。
於內,克定禍亂;於外,抵禦外侮。
然如此精勇之雄才,卻喪於自家之手。
紹興十年,岳飛面對完顏宗弼的大舉入侵,再度北伐,兵鋒直指舊都汴梁,在河北義軍梁興、趙雲的配合之下,使得金國“黃河之南,號令不行”,統治處於崩潰邊緣。
然朝有佞臣,大功難成。
宋相秦檜作為金國奸細,屢次向高宗進饞,使得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飛退軍。之後,以“莫須有”之罪名製造冤獄,將其殺害。
其實此間緣由,並非什麼“岳飛功高震主,而兩宋皇帝對武將甚是防範”;更非:岳飛打出“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口號,危及高宗正統之位。
南宋中興名將,個個居功自恃,無視朝廷法令。
唯岳飛,對詔令嚴遵謹守,盡忠盡職,毫無二心。
至於後者,純屬近期袁騰飛等人肆意猜測,毫無依據,實乃無稽之談。
事實為:自高宗即為之後,岳飛便遙尊在北國的徽、欽二帝為“天眷”。
政治覺悟如此之高,怎會無度。
至於“岳飛性情耿直,為人執拗,得罪同僚”之論,更是無從談起。
岳飛早年的上司宗澤、張所等老將,對岳飛讚賞有加,倚為臂膀;宰執大臣李綱、趙鼎亦是對其推崇備至;至於同為武將的中興諸將,非但無同行相輕,而且無一不與岳飛交好。
此間緣由,除了欣賞其軍事才華之外,更是對其為人處事的認同。
關於岳飛之死,其實緣由很簡單。
金國:提出“必殺飛,始可和”。
金人被岳飛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釜底抽薪。
按照常理:在大好形勢之下殺掉自己最為重的大將只為換取和議,這是難以想象的。
但是,岳飛面對的,是一個為了自己高官厚祿不惜出賣國家利益的奸相秦檜;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趙構。
他想的不是收復失地,中興大宋。
而是苟安江南,能夠安穩度日。
武穆之功,震古爍今;個人私德,亦是盡善盡美。
仁:平定楊么之後,對被俘人員,有人主張全部殺死,岳飛以各首領或率眾降宋,或已被處置,告誡諸將不得濫殺無辜;凡精壯之士,一律收編入伍;而老弱瘦軟、不堪服役者,皆“各給米糧令歸田”。一名將帥有如此仁愛之心,仁者無敵,岳飛能建立不世之功,絕非偶然。
義:紹興十年夏,被勒令退兵並遭罷黜的除了岳飛之外,還有韓世忠、張俊等人,起初秦檜並無害飛之心,甚至欲拉攏其陷害韓世忠,岳飛斷然拒絕,並提醒韓世忠做好防備,這與張俊為了自身苟全,費盡心機謀害岳飛形成照明對比!
禮:川陝守將吳階很是敬佩岳飛,欲與其結為好友。當得知岳飛並無愛妾美姬之時,便令人專程送予其兩名美女,岳飛不好推辭,亦不肯接受,便留其于軍中,不久,兩名美女不堪軍中苦寒,便向岳飛請辭,岳飛欣然允諾。吳階得知之後,大讚岳飛乃明禮之人。
智:一日宗澤招見岳飛並授以用兵作戰陣圖,且說:“爾勇智材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飛回答:“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聽後點頭稱是。
信:建炎四年,完顏宗弼兵鋒直指江南,下令全軍“搜山檢海抓趙構”。高宗為避刀兵,逃亡於海上。此時的宋王朝,已經處於崩潰之邊緣。眾將紛紛四散逃離,甚至劫掠百姓錢財。唯有岳飛,堅持保境安民,外禦敵侮。
忠:岳飛從軍一十五年,曾數次面臨險境,有性命之憂。也多次因朝堂昏庸法令而懊惱。然其始終心如鐵石,恪盡職守,一心一意地保衛著江山社稷。
孝:岳飛乃至孝之人,自把母親姚氏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岳飛親嘗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
勇: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步兵的天敵,且女真多騎兵。面對武裝到極致的金軍鐵騎,岳飛以八百背嵬軍為中軍,以步兵為兩翼迎擊,殺得金軍“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獲全勝。此舉開以步克騎的先河,堪稱軍事史上一大奇蹟。
如此神勇之人,卻落得如此結局,不免讓人感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