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一言一行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這也太匪夷所思了。
朕現在已經知道了一生的所有功績,如果朕都做到了還好。
如果沒能做到,豈不是會讓所有人失望……
不對,朕的目標可不止於此。
朕要讓世人知道,大明在朕的帶領下,會走上前所未有的昌盛繁榮。”
朱棣站在紫禁城的臺階上,目光看著遠方。
內心有著強烈的自信在湧動。
他想要突破自己,成就偉大。
平行時空的太極宮中。
李世民剛剛批閱完奏摺,看到朱棣的個人介紹,忍不住讚歎道:
“永樂大帝,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朱元璋有個好兒子啊,如果朕的治兒也能有他這般成就,該有多好啊!”
做父親的,更是做帝王的,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嗣繼承皇位後,可以比自己做的更好。
這也算是蒼生之福了。
“永樂大典?倒是個好名字,將如此之多的著作融合在一起,真是個好想法。”
李世民喃喃自語:“還有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朕怎麼就沒想到。
朕記得前些日子來朝中學習經濟文化思想的扶桑人,就是東海那頭的吧。
這朱棣派人往西,方向倒是不一樣。
對了,天竺就是西邊的王朝吧。
前些日子朝臣拒絕了一個叫做玄奘的高僧,他的方向好像就是前往西邊。
不過話說回來,朕倒是沒有看到建文帝的屍身,究竟死了還是失蹤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會不會是尋找建文帝?
當然,也有可能是朕想太多了。”
其實李世民不知道的是,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的確絕非宣揚大明國威這麼簡單。
因為那樣得不償失。
實際上鄭和七次下西洋,所消耗的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都是巨大的。
時間持續了足足二十多年。
每一次遠航,所消耗的錢財數量非常驚人。
若用在天下蒼生,不知道可以救助多少貧苦的百姓。
更有趣的是,鄭和每一次遠航,明成祖朱棣都要在其回來的第二年對外征戰。
一邊宣揚國威,帶回來其他國家的金銀珠寶和當地特產,一邊又可以暗查建文帝下落,這才是朱棣的高明之處。
而朱棣最應該的,不是遠航西洋,而是應該命令船隊朝著東邊前進。
西洋的國家基本都對華夏構不成什麼威脅,除了可以宣揚下大明的昌盛,撈點土特產回來之外,再無其他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