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玄幻魔法>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一百八十二章 徐達為何能得以善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八十二章 徐達為何能得以善終 (2 / 3)

在朱元璋坐鎮婺州期間,徐達派俞通海奪取池州,使陳友諒部將趙普勝無法進窺太平、應天,朱元璋聞訊後提升徐達為奉國上將軍,徐達的謀略與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元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策略,在九華山設伏阻擊,成功阻擋了陳友諒對池州的進攻,徐達、常遇春配合默契,成功執行了朱元璋的作戰策略。

在以後的征戰中,三個人這種合作方式還會複製很多次,直到常遇春去世。

這年閏五月,陳友諒大舉東下,奔襲應天,朱元璋讓徐達率兵在南門外的雨花臺一帶列陣,在所有的兵力中,徐達離應天城門最近,再一次體現出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將領西征陳友諒,不久攻下其都城江州,然後朱元璋在江州坐鎮指揮,讓徐達率軍進逼武昌。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的地盤內叛亂頻發,張士誠、陳友諒也趁機發動進攻,邵榮、徐達、常遇春率軍平叛、防禦。

這年八月,邵榮因企圖謀害朱元璋而獲罪伏誅,徐達在軍中的地位升至第一。

湯和雖然比徐達參加起義早,但是從元至正十七年三月開始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一直駐守常州,而且在此期間,因為有事向朱元璋請示,未得到滿意答覆,曾在喝醉後口出怨言;“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

而徐達、常遇春則一直率主力攻城略地,四處征戰,軍事謀略、作戰經驗、對朱元璋軍事策略的快速理解與執行能力、戰場上的隨機應變能力遠勝於其他將領,“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

與常遇春比較而言,徐達在謀略上更勝一籌,是帥才,而常遇春則是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將,衝鋒陷陣,勇猛無敵,“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於謀略”。

徐達求知慾強,熟知古代兵法,在常年的征戰中練就了高超的指揮能力和敏銳的嗅覺,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帶兵出征時“在軍中,日延禮儒士,說古兵法”,“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

元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上安豐救小明王,攻下安豐後,朱元璋返回應天,徐達、常遇春攻打廬州的左君弼。

六月底,朱元璋下令徐達、常遇春從廬州還師,馳援洪都。

徐達、常遇春馬不停蹄回到應天,又立即趕赴洪都,七月二十一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當時陳友諒佔據上游,而且兵力眾多,樓船高大,而朱元璋的戰船較小,不利於仰攻,戰鬥打得異常艱苦,可是朱元璋一聲令下,徐達衝在諸將前面,“達身先諸將”,擊敗陳友諒前鋒,俘獲一艘巨舟,士氣大振。

徐達可能在此戰中受了重傷,朱元璋讓他返回應天,防禦張士誠的進攻,直到第二年三月,才再次讓徐達領兵出征。

谷徐達堅定地聽從朱元璋的指揮,只要朱元璋下令,便不顧個人安危拼命往前衝,沒有絲毫猶豫,也許這正是打動朱元璋之處。

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任命徐達為左相國,位於李善長之下。

不久,朱元璋對麾下隊伍進行全新整編,嚴格的等級制度和隸屬關係得以確立,令行禁止,為日後的征戰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些工作之所以能順利進行,離不開徐達的鼎力支援。

元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等人攻打張士誠。

朱元璋把消滅張士誠的戰役分成三步:攻取淮東,然後發兵湖州、杭州,最後圍攻平江。

朱元璋在應天坐鎮指揮。

張士誠派兵進窺江陰水寨,企圖誘使徐達分散兵力,朱元璋親自去偵察,令徐達派廖永忠率小股兵力增防江陰。

徐達攻克泰州後,乘勝發兵興化、高郵,朱元璋擔心徐達過於深入,無法策應諸將,忙令他返回泰州,節制各路兵馬。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兵二十萬,開始進攻張士誠佔據的浙西地區,並且重申紀律:“城下之日,毋殺掠,毋毀廬舍,毋發丘壟。

朱元璋決定先攻湖州、杭州,並且親自定下計策。

徐達、常遇春依計而行,圍攻湖州,朱元璋又令李文忠攻打杭州。

攻下湖州、杭州後,朱元璋令徐達統兵圍攻張士誠的都城平江,採用四年前儒士葉兌獻上的鎖城法圍城。

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徐達、常遇春班師回應天,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宣國公、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

這年十月,朱元璋制定出先剪除羽翼,後直搗敵人腹心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山西大同)、太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