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沒有見證過徐達的歷史和戰績。
自然也就不能對其作出正確的評價。
但是,諸葛亮他是知道的啊。
這諸葛亮,也算是一代神人。
還有劉裕。
這也是一代神人。
要知道劉裕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後功高震主,代晉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
劉裕諸葛亮都沒做到的事情,徐達卻做到了,這難道不能看出徐達的能力嗎?
…………
“徐達,不愧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由南向北征伐,實現南北統一。”
“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更是位列開國六王之首,這樣的人物,一生簡直是傳奇。”
…………
南宋鹹淳三年,忽必烈下令蒙將阿術率十七萬大軍攻打襄陽,正式拉開了滅亡南宋的序幕。
百年後的一三六七年,朱元璋令諸將率二十五萬大軍將蒙古鐵騎逐回大漠。
元朝自入主中原以來,皇位傳至少年天子妥懽帖睦爾,也就是元順帝。
他扳倒權相,恢復科舉,蠲免賦稅,意圖勵精圖治,惜乎難挽狂瀾,再加上天災,致使元末群雄四起。
朱元璋便是元末群雄中的一個,而且還是笑到最後的那個,在文臣武將的匡扶下,他滅陳友諒、平張士誠,最後一統江南。
若論他麾下武將的功勞,排第一的當數徐達。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對手只剩一個——元廷。
元至正二十七年,自封吳王的朱元璋在應天釋出《諭中原檄》以告天下,誓師掃蕩胡塵,一統華夏。
而此時的元順帝狀態卻截然不同,雄心壯志早被繁瑣的政務和無解的亂局消磨殆盡,已不復少年時的銳意進取,沉迷於天魔舞和木匠活之中不能自拔。
該年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準備北伐。
關於北伐的方案,副將軍常遇春建議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
常遇春的想法可以理解,畢竟他是大明的猛將,可以說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他自然想要直接一點,直搗黃龍。
但常遇春所想的這個方案被朱元璋否定了。
副將畢竟是副將,想的東西不夠全面。
要知道蒙古鐵騎曾經橫掃歐亞無敵手,而且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屯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明軍必然進退失據。
若真要這麼做了,到時候的損失肯定會很慘重,甚至會將大軍置身於一個危險的環境,這是非常不好的。
與常遇春的驍勇相較,徐達作為三軍主帥,自然想的東西會更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