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玄幻魔法>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了不起的人生,不完美的結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了不起的人生,不完美的結局 (3 / 3)

吳起所有的功業基本上都是靠鮮血染紅的,他顯然沒有耐心從誠意正心開始,他要一步到位治國平天下,至於萬世開太平這樣的宏圖偉業對於吳起顯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還不如在西河幫助魏國階段性地壓制秦國來得有成就感。

當年吳起離開西河的時候虎目含淚,並不僅僅因為他要離開他戰鬥過的地方,還因為他已經預感到在他離開後秦國必將展開對西河的蠶食。

魏國身處大國環伺之間,沒有了西河的屏障,直接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必將是形勢急轉直下,後來形勢的發展也驗證了吳起的判斷。

吳起對功業近乎偏執的追求的同時又現實的冷酷,這不僅體現在他對待母親和妻子上,而且還體現在他對不同國家的灑脫。

齊魯一戰成名後遭遇讒言,之身前往魏國,在魏文侯手下吳起的事業達到了巔峰,但是在公叔的小算計下被武侯懷疑,又毫不遲疑地投奔楚國,在楚悼候的信任下發動吳起變法。

其實每一次離開,都是要放棄偌大的功業重新開始,這是何等灑脫。

吳起對自己的抱負始終懷有赤子之心,但是在哪裡實現抱負卻並不在意。

我們不可能期待吳起像屈原一樣做孤臣孽子,冷血現實如吳起者是不會有這份熱忱和浪漫的。

吳起的灑脫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從零開始然後再造功業,唯一的要求就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從這個角度說吳起也是個性情中人。

當然,吳起雖然能夠了卻君王天下事,卻無力贏得生前身後名。

吳起在世的時候對他的詆譭就多於讚譽,在他身後正統儒家雖然能承認他的功業,但是對於其為人卻持保留態度。

正統儒家以忠孝仁義為尺是不會考慮吳起的性情和性格的,如果說戰國這樣的時代能夠讓吳起避免不忠的指控,那麼他對自己母親的不孝和對自己的妻子不仁是儒家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的。

縱觀吳起幾次更換平臺,都少不了讒言的影響。在魯國打敗齊國後,有人給魯君下吳起的眼藥,說吳起是猜忍之人,這已經上升到人格上惡意的猜測了,但是魯君還是信了。

這說明至少在魯君的判斷裡這麼評價吳起是符合邏輯的,看看吳起對於自己的母親和妻子的態度,至親之人尚且如此,一個猜忍的評語大概不算過分。

在魏文侯決定起用吳起之前,李克也對文侯說吳起貪而好色,在後來吳起的魏國歲月裡,很難看到關於他貪和好色的記載,反而是與士卒同甘共苦,但是至少當時外界對他的認識是這樣負面的標籤。

至於楚國的變法更是讓吳起徹底和宗室權貴敵對,以至於最後死在亂箭之下。

可以說吳起的性格已經決定了他必然要招惹無數的讒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吳起如果庸庸碌碌也許能安穩度過一生,但是他又能建功立業如探囊取物,性格上的猜忍和陰狠與事業上的輝煌加劇了別人對他的敵視。

好在吳起看得開,合則用,不合則舍,反正戰國有的是機會和平臺。

但吳起屢屢被人算計,而且是極為卑劣又毫無技術含量的算計,也可以說吳起是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在戰場上攻城拔寨,在國內的政治鬥爭中卻屢屢為小人所敗。

也許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性格里過於驕傲,不屑於去和國內的勢力展開互相攻訐。

當吳起在楚國強勢變法的時候,宗室權貴對他恨之入骨早在他的意料之中,甚至吳起已經習慣,反正不管何地只要想做點什麼都少不了反對勢力,甚至吳起存在本身就讓人敵視。

因為他是個巨大的變數,是有能力打破既有格局重新洗牌的人物。

對於吳起這樣的人物,大多數在原有局面下處於有利地位的權貴必然是群起而攻之。

不過只要君王信任,吳起就能繼續推行自己的變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楚悼王死後,宗室直接和吳起短兵相接,當吳起躲在楚悼王屍體後面的時候一定會回想自己無比精彩的一生,回想起西河的歲月,回想起母親和齊國妻子,他也許會覺得自己一生充滿遺憾,但是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在所不惜,所以他有憾而無悔。

亂箭如蝗飛來的時候,吳起已經想好了怎麼替自己報仇,吳起這樣猜忍睚眥之人一定是有仇必報,哪怕是死也要同歸於盡。

因此楚悼王的屍體成立吳起復仇的籌碼,亂箭飛來的時候射中了吳起,也射中了楚悼王,後來肅王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參與圍剿吳起的權貴。

看看在《史記》和《通鑑》裡的吳起,其實都不是特別詳細,但是還是能簡單勾勒其一生。

《史記·吳起列傳》的最後司馬遷也十分感嘆,覺得吳起既然知道“形勢不如德”,但自己又因為“刻暴少恩”身亡於楚。

…………

太極宮中,李世民望著天空。

只是默默留下了一句:

“茫茫長河,滄海一粟,王圖霸業談笑間灰飛煙滅,果然是解不了名韁系貪嗔痴,千古一心,情同此理。”

7017k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